前一段時間,和家人去蘭花城玩。忽然發現商場里多了很多穿漢服的。一打聽,原來他們正在搞活動,漢服展示和游行,很是詫異。前一陣,又聽說司徒小鎮搞漢服展示,還有漢服攝影展,而且有好多人去看。不禁對漢服產生了興趣。恰巧單位一同事特別喜歡漢服,還經常穿著漢服上班,吸引了路人無數的眼球。于是好奇心起,想看看漢服到底為何物。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漢服定型于周朝,傳承于秦朝。漢代衣冠直接繼承自秦朝,如漢蔡邕《獨斷》卷下:“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漢朝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
漢服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采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韨等十部分。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后裾,縫合后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縫稱為裻,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mai,故稱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錦繡中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隨著社會發展,中國又出現了恢復漢服傳統的新趨勢,漢服開始進入現實社會,各地的漢服活動層出不窮。有漢服愛好者建立網站,昭示天下,加入者很快超過數萬人;也有人在網上流傳漢服設計,并建議教育部統一使用漢服做學位服。有人將此稱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復興”現象。
看來,漢服的興起并不是偶然的。我突然想起一句話,“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不斷發揚民族傳統文化,使民族服飾得以傳承和發展,才能使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才能使中華民族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展示民族服飾,揚棄民族傳統,時不我待,時必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