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據個人習慣,也可能是所有老師都有的習慣,在每次上課前侯老師都會帶著我們學員進行回顧分享。聽到大家的分享自己很幸福,感覺我們整個團隊學習力很高,踐行力也很強。從她們每個人分享時的眼神能看的出《正面管教》開始讓我們所有人收獲幸福和喜悅了。
? ? 2:接著侯爸分享他參加女兒學校組織活動時所看到的實事——這個蘋果不能吃,它沒有洗干凈。從這么簡單的一句話中因為因果位置不同讓孩子產生非理智的表現,他接著換了因果位置和進行前景鏈接后,使整個大人要表達的意思變得情商很高,這也就告訴我們跟孩子和家人或其他人溝通時要——先說能接受的再說要怎樣做!作為家長和老師,跟孩子們溝通時首先讓他們理智地理解您要表達的意思,這樣雙方都會很輕松和舒服。
3:? 《正面管教》的有效性我感覺在于它要求學員有很高的參與性。第一次侯爸讓我11位學員參與角色分配和環境如下:八位媽媽站在高高的椅子上,三位孩子(其中包括我)站在媽媽下方并依次對每位媽媽說出——我只是個孩子,我想要歸屬感!接著實操開始,當我對第一位媽媽說那句話時,她的回答讓我清楚的看到,這不就是平時我和兒子經常出現的畫面嗎?當然我的孩子由于年齡關系說不出真實的感受。依次接著往下走,越走我的內心就越似刀絞,于是我就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眼淚里充滿了對兒子的愧疚和對平時自己種種表現的懊惱。經過角色扮演真得比多少文字知識和理論更讓人體會深刻。
4:侯爸正確分析每個孩子的行為都是有目的性的,他們在尋找——歸屬感和價值感。當聽到歸屬感和價值感時,不光光孩子會去追求,我們每個人每天的行為就都在需要歸屬感和價值感嗎?我們大人或多或少可以正確的表達自己的要求和目的,而孩子他們只能通過自我感知,但這種感知沒有經過大人的前景鏈接和疏導下會存在錯誤,孩子沒有使用或者就不會使用正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也有可能是因為家長不夠重視而讓孩子有了錯誤的詮釋,從而造成了孩子有了錯誤的認知,我們都知道在錯誤認知引領下做出的行為是不受人喜歡的,這也就是錯誤感知做出錯誤詮釋注定錯誤信念實發出的錯誤行為,這種錯誤就是一種可怕的惡性循環讓我們在孩子眼里不是好家長,讓孩子在我們眼里變成不省心的孩子。
5:家長的錯誤的行為語言,孩子的不正確理解和錯誤的表達很輕松的變成了——雙方互相排斥,從而讓孩子感覺自己特別的孤獨,沒人關注,沒人接納。通過參與讓我明白了自己空有一顆大腦。
6:那么有什么辦法或行為讓孩子很容易接納呢?
? ? ? 家長要學會——有效傾聽,互動,有時還需要心平氣和的給孩子一個擁抱并告知孩子:我怎樣做才能幫到你呢?你需要我怎樣幫助你?
7:侯爸耐心的給我們解釋——錯誤目的表。經過學員分組扮演和不同方法的應對,讓我們輕松的找到解讀孩子目的的密碼。
8:每一節課都會有清楚的自我認知,每一節課都有滿滿的愧疚,我相信只要我堅持踐行正面管教,我會變的越來越幸福的。加油(^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