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10就開始準備睡覺,躺在床上思緒開始紛飛,五月份工作生活中的事,接下來自己的工作要怎么做,我一直在帶讀書會,一個自己喜歡的讀書會是什么樣子.......結果就是不能入睡。
早上醒來,腦海里突然蹦出兩個字“無用”,如果把讀書會命名為“無用”會不會很有意思,“無用”這兩個字有沒有什么出處.......想了一下,不再去想,開始準備早飯。在準備的過程中,腦海里冒出一句話,如當頭棒喝,讓自己不禁一愣:“你做這些有什么用?”
你做這些有什么用?
五月我參加了雷勵的兩場IW,5月6-7號西安場副總領隊,5月20-21在北京場總領隊,兩場結束后拿了義工的銅章。每當我參加雷勵的活動的時候,我似乎有些害怕接我父母的電話,電話鈴一響,第一個反應就是“千萬不要是我媽的”,如果是媽媽的電話我會選擇調整成為靜音,心想“項目結束后我再回過去”,電話如果響第二遍我會選擇接,然后告訴媽媽我在哪里,等項目結束我回電話。無論自己帶讀書會,參加學習的工作坊,還是參加公益活動,我似乎都怕父母的電話。我不是怕沒話跟他們說,而是怕父母問我“你做這個有什么用?”再不忘叮囑一句“好好工作”。
我到底在怕什么?無論是當初選擇考研跨考心理學還是后來進入保險公司,甚至是學習非暴力溝通,最初自己就是想去做了,做了之后就會有人不停地問“你為什么要去學習心理學”“你為什么要進保險公司”“你為什么要帶讀書會”“你為什么跑步”.....心靈的拷問,時常讓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做這件事的意義我總是后知后覺,一年后兩年后我才能總結出一兩點。
你做這個有什么用?
你做這個有什么用?
你做這個有什么用?
這句心靈的拷問背后我害怕的是不到認可。我們活在世界上,每個人都手捧著金飯碗在"乞討",而我乞討的便是“認可”。在剛進保險公司時,自己也一直在想為什么要去保險公司,很怕被問起“你怎么就去了保險公司呢”,參加完雷勵中國的遠征回來有兩個多月自己一句話也不想講,我找不到這段時間的意義,是一段“無人理解的經歷”。
事情過去很久,才慢慢發現了它帶給自己的影響。
活在當下
最近靜坐,讀書,讀到了其中一段,豁然開朗。
“什么是當下呢?沒有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真實的片刻,僅在當下。活在當下,你就活在真實的片刻。一個接著一個的片刻活在此時此刻,真實的存在。”
“人的心里被過去對我,現在的,未來的心念所捆綁。過去的已近過去,它不復來臨,未來的還沒到來,而永遠在遠方,從來不會到來,而現在,一個接一個片刻的逝去,抓也抓不住,每個片刻都成為過去,而過去的,從來不會再來。”
正如此刻自己坐在電腦前面,敲下自己的想法,便是對“你做這個有什么用”最好的回答,僅僅是寫下來,僅僅是享受這個寫作的過程,享受記錄片刻思緒的過程,這就是此刻的當下。
如果再有人問,是為了什么去寫作?為了什么帶讀書會?為了什么而做義工?
我會笑一笑,回答兩個字“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