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是速讀閱讀體系中很重要的一個節點,也是一本經典之作。作者是美國的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這一本書由主動閱讀對知識獲取的重要性到閱讀四層次理論以及最后說明閱讀與心智成長的關系,為讀者們呈現了一個有理論有實際內容(有骨架有肌肉)的知識盛宴。
由于閱讀能力的有待提升,這本書在第一次運用5-5-20法則來閱讀時,我其實對整本書的精華get的不多,后續又通過選擇跳讀和略讀的方式選擇了一些自己比較感興趣的章節來進行再次閱讀,依然有很多地方需要更深入了解。在兩次閱讀過程中,我對書本的大部分畫了一些圈點并做了一些摘錄,供后續進一步閱讀作為參考。
主動的閱讀,帶著目標:為獲得資訊而讀,為求得理解而讀,能夠幫助讀者去獲取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更好把握作者意圖,深入與作者對話
閱讀有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這部分內容是我在閱讀是關注的核心重點,做了一些筆記和摘錄:
一、基礎閱讀
基礎閱讀屬于能力基礎。要想在這個層次達成較高水平,需逐步具備以下幾點能力:1、辯詞明義的能力2、掌握分類閱讀方法3、擁有提煉觀點、轉化觀點、比較觀點的能力。
二、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閱讀。檢視閱讀分為兩種: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和粗淺的閱讀。
1、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在規定的時間內,快速確定這本書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作者給出了一些建議:
A、先看書名頁和序,知道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么;
B、研究目錄頁,梳理結構和主題,抓住重點;
C、索引檢閱,快速評估書本議題范圍;
D、挑幾個和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局部了解,是不是確如其實;
E、整數隨便翻翻,尋找主要論點和主題的基本脈動。
2、粗淺的閱讀
從頭到尾粗淺通讀,先從整體進行認識和了解,即是碰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來。這種閱讀方式可以初步分清主次,建立從整體到局部的認知基礎,為后續有重點的深入分析閱讀打好基礎。
在閱讀中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1、主動閱讀的基礎-提出四個問題:A、整體來說,這本書在談些什么?B、作者說了什么,怎么說的?C、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D、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
2、只有讀出言外之意,才會有更大的收獲。A:做筆記B、培養閱讀的習慣。
三、分析閱讀
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目的是幫助讀者咀嚼和消化一本書。分析性閱讀分為三個階段。
a)對一本書的主旨的把握:對書的種類和主題進行分類、用一句話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么(要用自己的理解說出來)、列出全書綱要、找出作者想解決的問題。
b)透視一本書:一是要理解并敘述整本書的大意,,對這本書的大綱擬定,并發現作者的意圖;二是要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三是要理解作者的邏輯,厘清前提假設、理論支撐、內在邏輯、歸納演繹等。
C)與作者找出共同的詞義:找出書中關鍵字,對關鍵字的字義理解,通過關鍵字理解與作者同位思考來辨認作者意圖。
d)判斷作者的意圖,把篇章/段落的主旨句子找出,提取關鍵字和關鍵句,找出主旨/論述/解答
e)公正地評斷一本書,虛心學習,感恩受教,理性表達不同意見、評論要有理論基礎);在批評觀點時要確認標準(作者知識不足、知識錯誤、不合邏輯、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四、主題閱讀
這是最高層次的閱讀,是最復雜最系統的閱讀。主題閱讀需要對前面三個層次的閱讀融匯貫通,因為在特定的主題中,牽涉的并非只有一本書,這就需要我們深入學習。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a)找到相關的章節,關注主題而非書本;b)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由閱讀者主導共識,引領作者跟你走;c)厘清問題,建議不偏不倚的主旨并列出問題讓作者回答;d)界定議題,確保議題是大家所共同參與的;e)分析討論,說明不同問題的不同答案并說明原因。主題閱讀需在明確“主題閱讀所牽涉絕不僅是一本書”的認知上開展,并在“總的來說知道應該讀那些書”中通過對前面三個層次的閱讀中實踐,來完成更深刻的理解。
這本書作為整個訓練營閱讀的最末一本書,原本就有著其難度在,再加上外文翻譯總有一些晦澀不貼切的地方,甚至書中的某些例子可能也并非我們認同的,那就辯證公平地看待吧。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書本是我們擴展知識領域的重要載體,有選擇性地閱讀,對作者的觀點理性地分析和接受,在接觸的更大的無知領域中,讓閱讀伴你前行。但愿閱讀相伴左右,始終保持少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