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巢居筆記小說之二:畫家(1)
楊府/文
畫家陳秋水,人矮胖,形象懈怠,光觀外表看不出精氣神。但此人才美內斂,擅畫人物山水,尤其是古賢高士圖。古松虬曲遠逸,深壑漸起煙靄,高士撫琴動操,二三知音賞聽。閑云野鶴,意境太古。觀之,使人頓生澄懷觀道的情懷,飄飄欲仙的向往。由此可窺見秋水先生的志趣與氣質,實在骨子里透著一股不尚流俗的傲氣與自在,性喜散淡,意尚曠遠。曾兩次應邀赴東瀛、韓國舉辦畫展,引起轟動。一時,美譽多歸,名滿天下。其畫作的價格,也因之上漲。過去人求其畫,只要有交或稍付潤資,無有不諧。而今則明碼標價,每平數萬,亦一畫難求矣。
然金無赤足,玉有綹裂。人有百長,必有一短。陳畫家之短,即太愛美色,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登徒子。這無關才情,僅涉私德。昔年畫家微時,曾得畫商謝金先生助力甚多。不啻生活費筆墨費,甚而至于漁色獵艷的支出。因此,凡有所求,輒連夜畫出,價格多少不計。
今則大異于是也。
俗云,錢能試人,火能試金。秋水先生爆得大名,其尺紙寸楮,亦得市場大棒。因之,即使像謝金先生這樣曾有恩于他的昔時恩公,若僅動之以交,則亦難求其畫;遑論價廉已矣,亦更難遂其所愿。但如若按畫家所列潤格,謝金先生居間所售,其利甚微,謝金先生為此苦惱。然亙古以來,商人趨利,又無所不用其極。何為奸商?一個“奸”字,盡道其品性行事。
謝金先生在風月場中,識得一風塵女子,名叫薇薇。此女身段高挑,皮膚白皙。濃眉大眼,含睇欲笑。黛如遠山,語如流鶯。氣度脫俗,風情萬種。任誰也想不到,她竟是風月場中之人。陌生人乍一見,無不認為是富貴人家的小姐。
謝金先生對她說:“跟我出臺一次,給你酬勞二萬。只消半天功夫,事成后再請你到海鮮樓搓一頓。”并面授機宜,如此這般一番。薇薇一聽,有如此好事,好不喜歡,遂依計而行。
兩人打車來到京郊畫家的獨院式畫室。秋水先生一見皓齒娥眉的薇薇,見獵心喜,驚為天人,極盡奉迎。
謝金先生趁勢介紹說:“這是我一教授朋友的女兒,非常喜歡書畫,聽聞您陳老師的大名,崇拜得五體投地,非要讓我帶她來拜訪大畫家不可。這可是您的超級粉絲,我推卻不得,只得冒昧前來,不知歡迎不歡迎?”
秋水先生一疊聲地說:“歡迎之至,歡迎之至!”
畫商轉身對那女子說:“怎么樣?我把你帶來了,陳老師也給面子,沒有讓吃閉門羹,我的任務算完成了。我還有事,須先告辭一步。陳老師是大師,你要多向陳老師學習啊!”
有如此的美色嬌顏在前,畫家巴不得他立即消失。但還是假意說一聲:“你這就走啊,不多坐會兒?”薄送至畿,就反手合上了門。
畫家喜不自勝,不吝最好的諛詞,都給了薇薇,并表示一定要以她為女神形象,畫一組中國版的神女系列。一邊帶她欣賞他的收藏,還指點他偌大的庭院建構,說,這些都是他親自設計和建造的。之后,又拿出最好的茶點招待薇薇,并向她介紹或炫耀茶道故事。見她茫然,又手把手教給她茶道技巧。可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憚繁瑣。薇薇是風月場中高手,豈不知這個老男人的心思?而她的任務就是引他上鉤。因此,也便有意奉承。僅僅一個媚眼,就如同電光石火一般燦爛,灼得他骨酥腿軟,心如鹿撞。一個有意挑逗,一個佯拒實迎,恰似天雷勾動地火,地火引燃干柴,很快便成就了云雨之事。事畢,薇薇嬌滴滴地說:“陳老師您是大師,我知道您的畫是一畫難求,但我真的非常喜歡。我這里只有區區五萬元錢,不知能買到老師幾幅墨寶?哪怕是片牘斗屑也行!”
畫家佯嗔道:“看小妹妹說的,你是我的心肝寶貝,只要你喜歡,隨便拿,哪里還能多要你的錢喲!”
薇薇順坡下驢,嘻嘻哈哈說:“那我就不客氣了咯!”
薇薇只懂風情,哪解水墨?但她有著俗世的貪心,只管揀選尺幅大的,氣象燦爛的,卷了五七張來。畫家心疼得呲牙咧嘴,但也沒有多說什么。雙方互留了手機號碼,依依不舍,將薇薇送出門去,并叮囑薇薇要常來。
薇薇出得門來,畫商早已在不遠的拐角處等候,見薇薇滿載而歸,收獲頗豐,大喜過望,當即又額外獎勵薇薇一萬元錢。
薇薇沒有想到,幾張破紙,竟也值這么多錢,比風月場上的錢還要好掙。薇薇感慨不已。這就是世人常說的,各取所需。畫家得色,薇薇得金,畫商得畫。而獲利最多者,當然非畫商莫屬了。在薇薇是一張破紙,在畫商堪比萬金,因為他有化為萬金的本領。
這就是本事,這就是能耐,在這世上,一個人必有一個人的社會角色,一個人必有一個人的生存道行。天道有常,不偏不倚。這本事后來被薇薇學到了。如此伎倆,又施幾次,都屢試不爽。她漸入門墻,遂撇開畫商單干。自此脫離了風月夜場,儼然成為京城名媛。薇薇不僅閱人無數,更是珍珠蒙塵,如今去其塵垢,玲瓏剔透,她所放出的輝光,甚至比謝金先生更燦爛,更具優勢,更廣有客源。謝金先生后來竟也不得不從薇薇手中拿畫,真是乾坤倒轉,陰陽易位。而畫家枕于女色,始終執迷不悟。
觀巢居主人曰:在這世上,君子永遠斗不過小人,但君子若是完璧無隙,小人焉能得逞其奸心?俗云,蒼蠅不盯無縫的蛋,話粗理不粗。人不怕無嗜,無嗜好者無真情。只要有嗜,真情倒是有了,人性的弱點也跟著來了。所謂“好船者溺,好騎者墮,君子各以所好為禍”是也。為人處事,可不慎乎?人生久長,不可為一時的感官的美好而降低內心的修為。身邊涌來的都是俗世的煙霞,或能撥開云霧而見青天,或沉湎于虛浮的光影中,自我陶醉,這就是人生的選擇,由此區別高低,向上或向下。
2015年5月4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