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村上春樹《當我談跑步時,我在談些什么》有感
剛拿到這本書,我以為是跑步的方法介紹書,雖然書的題目并沒有這方面的暗示,但依我之前的愚見,跑步這件事的意義僅停留在讓我們擁有一個更棒的外在身體的層面。所以當我在此書中看到一些我已然知曉的觀點以與跑步相連接的方式重現躍于紙上,我還是有些訝異,進而興奮的,感覺像喝了新口味的咖啡,熟悉又新鮮。
近來總讀一些被稱為“干貨”的書,每一段文字都有其存在的實際意義,一個個觀點像俄羅斯方塊一樣落在腦子里,總來不及吸收消除,每每快要溢出時,才專門騰出時間一股腦兒的咀嚼入腹。但這本隨筆類的書會有很多“廢話”,乍一看沒什么意義,但書過半本,才發現他們是多么重要:以不規律的姿態夾雜在每個觀點之間,就好像攀登每個高峰間的緩沖地帶,給予休整的時間,以便走更遠的路。讀這本書你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看到一些啟發性的文字,這種未知的樂趣,也是意外的喜悅,讓我很快就翻到了尾頁。
無論何等微不足道的舉動,只要日日堅持,從中總會產生某些類似客觀認知的東西來。
讀完第一感觸:原來跑步有這么多的意義。其實延展開來,就是堅持做的每件事都會很有意義,直接給你做的其他事情帶來積極的影響。跑步是一項一個人的運動,當你在清晨的公園,傍晚的湖邊均勻地呼吸,耳畔里回蕩泰勒·斯威夫特等與運動相搭配的嗓音,好像周圍的一切存在都失去了抑郁,眼中所見僅為前方4、5米的距離,腦子好像在想著事情,但有時又是一片空白,唯一真切的感受就身體各部位給自己大腦的反饋,痛苦又爽快。
可能這就是很多朋友喜歡跑步的原因吧,這種動機確確實實存在于身體內部,并不是僅僅尋求外在的改變,我想只出于減肥目的而開始跑步的人們,很少能堅持到底,除非慢慢真正找到了自身內部的“歡喜”。
生命的質量并非成績、數字和名次之類固定的東西,而是包含于行為中流動性的東西。
跑得多快才算及格?跑得多遠才算優秀?其實大多人跑步都處于平凡的水平,其意義在于不斷將目標的橫桿一點點提高,通過超越這高度來提高自己。多長時間跑完十公里、能否跑完全程馬拉松根本不重要,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那么一丁點兒,才更為重要。
人們必須要盡量健康,連不健康的靈魂也需要健康的肉體。
前些天在網上看到哈爾濱餐飲傳奇—無名緣米粉的老板壯年去世了,享年34歲。縱然無名緣米粉分店已經開到了6000家以上,也無法抵擋生命的脆弱。其實蠻多行業都是很費心力的,以《平凡的世界》享譽文壇的著名作家路遙,剛過不惑之年,就被無情的病魔奪去了年輕的生命。但像本書作者村上春樹就一直很健康,并且也很多產,源于其堅持跑步多年,用跑過的每一公里給自己筑成一副堅實的鎧甲來阻攔時而病毒的侵襲。
其實只要一個人開始用心把一件事做好,并堅持下去,不斷反思、回顧、進步,獲得其方法論,那么他在其他方面做得也不會差。這也是當下很多厲害斜杠青年存在的原因:因為他們已經在某方面的成就超過了身旁大多數人,再取得另一領域的成就便會輕松得多。如果你現在回首審視自己,還沒有一個像樣的技能,那為什么不從跑步開始呢?
它會給你耐力,畢竟它對外在身體的雕琢是深刻且緩慢的;它會讓你習慣痛苦,隨著路程增加,身體的反應是不息且綿長的;它讓你感受進步的快感,每日增加里數所帶來的滿足是充盈且真實的。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個書中很有趣的觀點:生來便容易發胖的體質其實是一種幸運。因為這種體質多吃體重會增加,稍微有一些愛美之心的人都不敢輕易多吃,還總要經常鍛煉,才能保持體形;而干吃不胖體質的人,怎么吃體重都不會變,所以很多人飲食不規律,因為表面上看沒什么變化。但長久以來容易胖的人身體由于控制飲食,日趨健康,減緩衰老;而總是不胖的人,不但多暴飲暴食,而且很少鍛煉,慢慢骨質疏松,胃腸易病。所以生來發胖的體質其實是一種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