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吃糖瓜,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鍋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兒要頂新氈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襖。
過年的童謠,深埋在記憶深處,落滿了灰塵。現在想起來也倍感親切,仿佛又回到三十年前。
這些年一直生活在城里,城市的色彩斑斕淹沒了家長里短,忙碌的腳步疏散了鄰里關系。除去應酬,年味也淡了許多。閑下來的時候,回味更多的是在老家過年的一些習俗。
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他要向玉帝匯報這一家人一年來的善行和惡行,玉帝根據匯報,確定來年給這家人降福降禍多少,人們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買來糖瓜膩住灶王的心,粘住灶王的嘴,免得他在玉帝面前說出什么不好的話來。
老人們上完供,就把糖瓜分給孩子們吃,這是我小時候很期待的一件事。
臘月二十四,家家掃房子,傳說這一天住在家中的各路神仙,都要向玉帝匯報一年來的工作,領回來年的指示,家中只剩下幾個不太管事的神仙值班。人們在這一天翻箱倒柜,灑水掃塵,就是把家翻個底朝上,都不會驚擾神仙,他們也就不會降罪于人。于是人們都選擇在這一天對家中來個徹底的清潔,挪柜搬箱掃屋頂,曬被子,凡是能挪得動的,都要打掃一遍,同時也是為了過一個干干凈凈清清爽爽的好年。
以后的幾天,就是做吃的了,蒸、煮、煎、炸、燉,饅頭、糖包、豆包、菜包、粘窩窩,應有盡有,老人們都說,這時候做的東西要吃到過了十五呢,正月十五以前通常是不用再蒸饅頭的。
臘月二十九,吃的用的已經基本準備好了,這一天的任務就是剁餃子餡了。老人們說,今年的東西要吃到明年,每次的餡、面都要有剩余,曰年年有余。
下午,女人們在家包三十早上要吃的餃子,家中的長男要去祖墳請爺爺奶奶,其它閑人則貼對聯,掛燈籠。請爺爺奶奶也要遵循古訓,在我老家,請爺爺奶奶時要把一張燒紙疊成三角,將一截高梁梃從中間劈開,紙夾在里面,點上一柱香,拿一卷燒紙,去墳頭邊燒邊念叨:“爺爺奶奶跟我回家過年啦。”紙燒完,拿回秫秸,回家的路上不能回頭,也不能和別人說話,要極莊嚴地把象征爺爺奶奶的的三角形紙擎回家,放到家中早已設好的牌位前。
以后的日子,每天三頓飯,都要將盛來的第一碗飯端給爺爺奶奶吃,恭恭敬敬擺在牌位前,上面放雙筷子,筷子上擱一個饅頭。等到全家人的飯全部盛好,那碗上供的飯才可以端回來給家里的長輩吃。一直到正月十五送走爺爺奶奶,這個儀式才算告一段落。
年三十,早上煮頭天包好的餃子,餃子熟了,一邊撈一邊放鞭炮,崩走前一年的晦氣,迎來下一年的好運。餃子不能下完,要留兩個生餃子,初一再煮。熟了的也須有剩余,也要留到初一吃。
午飯是鐵鍋劈柴熬大鍋菜,那菜是要上醬色的。醬是家鄉人手工制作的,叫黑醬,顏色黑黑的,有一種特殊的醬色和香味。好多年后這種配料依然令我回味無窮,卻再也沒有吃到過了。據說,現在村里人吃的醬,也不自己做了,都是從超市買的。也許這種手藝現在已經失傳了吧。
晚上的吃食,多數人家會熬小米粥,也會擺上一桌子菜,整上幾瓶酒。大人孩子圍坐在一起,邊吃邊喝,邊聊邊看春晚,孩子們會把整包的鞭炮,拆成一個一個,拿在手上放。那清脆的鞭炮聲,伴著開心的笑聲,在夜色里傳出好遠。全村都浸沉在新年的快樂中。
初一,是最重要的一天。
最重要的事當然是拜年了,早上四五點鐘,家中已經娶媳婦的男子,領著自家的媳婦們要出門拜年。他們先在家中聚齊,給父母磕頭。這頭一定要分著磕,先給父親磕一個,再給母親磕一個,以報謝養育之恩。然后在家中長輩的帶領下,分成兩撥,男人一撥,女人一撥,分頭去給村子里的長輩磕頭。尤其不出五服的當家子。初一磕頭是不可以有遺漏的。否則輕則引起誤會,重則帶來矛盾。農村人很看重這個,它代表的一份尊重,一份滿足。
我們家在村子里輩份小,哥哥們一般要跑遍半個村子。回到家,常常已近中午。餃子要等拜年的人都回來了才煮。初一的餃子里通常會包一個帶硬幣的,誰吃到了,預示著在這一當年中他最有福,全家人都會祝福他。吃到的人喜笑顏開,沒吃到的,更是把希望寄托在來年。
沒結婚的男子,初一早上是可以大大地睡個懶覺的。
從三十到初一,家里不掃地,怕把福氣掃到外面。正月初二,外甥去舅舅家拜年,初三,侄子去姑姑家拜年。
正月初四,是媳婦回娘家的日子。如果是第一年的新姑爺,娘家的哥哥嫂子們就要在家等著招待,哥嫂回娘家的日子就改在初六了。新女婿到家,要先吃餃子,吃完餃子,給丈人丈母娘磕頭,然后由家中一個小孩子領著,到當家子叔叔大爺家拜年,轉一圈回來,再喝酒,吃大鍋菜。所以村里就有了一句俚語:“吃完餃子不拜年,裝傻哩。”
初五,村里人叫“破五”,早上依舊吃餃子,放鞭炮,這一天一般是不出去走親訪友的。
初六,村里人說是游百病的日子,這一天出門能帶走晦氣帶來好運,人們大在這一天,一定要出門轉一轉的。
正月十二,是老鼠娶媳婦兒的日子。這一天家中禁止動針線,怕扎了老鼠眼;禁止動刀剪,怕剪了老鼠尾巴。惹老鼠生氣了,來年家里不太平。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找出不能穿的舊鞋,搭在門口點著了,據說烤哪哪好,烤腿腿不疼,烤腰腰不彎,從火上邁過去,再從火上邁過來,來年一年都順順利利,無坎無坷,無病無災。
正月十五,早上吃餃子,放鞭炮,十五下午把爺爺奶奶送到墳上去。晚上,家家戶戶放焰火,二踢腳。這個儀式,再窮的人家,都是不能省的。要在十五這天撐足面子,噼噼叭叭放個不停。
十五過了,年才算過完。,農活也漸漸多了起來,人們開始盤算著春耕春種了。
于是就有了正月二十五打囤。人們在院子里,用石灰畫個圓,外面再畫個梯子。圓圈里面放幾把糧食是糧囤,壓幾塊全是錢囤。囤外面一定要有梯子,代表囤高大,能盛更多的東西。預示著來年五谷豐登,錢多得花也花不完。
過年的習俗還有好多好多,因為當時年齡小,好多習俗都是只看到毛皮,并不理解其中的深意。不管如何,現在想起來,更象是在盤點快樂。
現在,老家過年似乎也沒有那么多講究了,唯一不變的,是人們的快樂,和祈盼天降福瑞的心情。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