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小沐
1月25號到家,2月2號重新回到了北京。約200個小時的時間,必要的微信回復集中時間處理,群發(fā)的消息一律不回,公號也一直處于斷更的狀態(tài)。
這期間,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和家人在一起,教會老爸玩微信發(fā)紅包,給了老媽一個半新的手機。
卻沒參加聚會,沒面見老朋友,甚至都沒怎么主動拜年,幾乎是與世隔絕的狀態(tài)。仍然感念主動送來溫暖與問候的朋友,新年快樂不僅僅是一句口頭祝福。
帶著一些刻意的逃離,享受每一個能自由呼吸的時刻。
如今,帶著輕松與歡愉的心態(tài)重新歸來,仿佛獲得某種新生的力量,前進的每一步都有了依靠。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直至回家前,我都還在為自己遲遲未獲得offer耿耿于懷,總覺著混不出什么模樣,都沒臉回家。雖然順利給家里安上了暖氣,精心準備了特產(chǎn),也帶了整一行李箱的零食,但心里還是有點不安。
用腳趾頭也能想到,一頓寒暄后,爸媽雖嘴上不說什么,但心里必定極為擔心,一年又一年,在外面究竟如何,有沒有受什么委屈,離家太遠總不是個長久之計。
而且?guī)е信笥岩黄鸹丶?,心里更多了一份忐忑?/p>
一方面顧慮爸媽平日工作太忙,沒時間收拾家里,到時候亂糟糟地給小徐看了去,影響不太好;一方面擔心家里人能不能接受小徐,畢竟兩人家鄉(xiāng)相隔太遠,而俗語又講“父母在不遠游”。
卻沒料到,這份忐忑在到家的一瞬間就沒了。
收拾得干干凈凈的房間,臥室里換上了新的被子床單,餐桌上還準備了幾盤干果零食。妹妹們一溜圈地圍上來,爭先恐后地喊:“大姐,你終于回來了,俺想死你了!”
被問及家里緣何如此干凈,簡直大變樣嚇得我不敢認,弟弟說到:“爸爸昨天晚上收拾到半夜,今早又準備好果盤才去上班。媽媽趕集買了新的床單被罩,還有枕頭等一堆東西,就怕你們回來不習慣。”
瞬間啞口無言,不知道該怎么回。
打電話報完平安,媽媽又叮囑我去給妹妹們買過年穿的新鞋,順便看看想吃點什么,自己買就行。
本來在路上還與小徐同學商量,回家后如何置辦年貨。結果打開儲藏間的門就傻掉了,早就準備好的各類年貨,可能就缺一個大胃王來解決干凈了。
可能是傳統(tǒng),我們家人都不太擅長表達,更多的是實際行動。偶爾聽我媽問兩句:“閨女,你想我了不?”那肯定是因為我太久沒給家里打過電話了。
臨行前,不是太好意思說要帶男朋友回家,一度表達得比較隱晦,還擔心她能不能領會,如今看來,是我白擔心了。
遂愉快地帶著小徐去準備午飯了。
大年初一,給家里人都包了紅包。
媽媽不愿意拿,爸爸在一旁說:“拿著拿著,俺閨女給的紅包,哪能不收。”
心里一陣自豪。
回家最大的意義不在于混得如何,而是讓爸媽看到對他們的掛念,對故鄉(xiāng)的留戀,珍惜每一個越來越少的團圓日子。
【回憶是種溫暖的力量】
去集市上給妹妹們買鞋的路上看到一堆人在打羽毛球,想起了以前在老家和弟弟妹妹打球的時光。
急忙停車,去超市里買了副羽毛球拍,看到毽子,也買了一個。都是比較久遠的記憶,卻能突然間被某個細小的事物觸動。
回到家,小孩子們果然愛不釋手。
跳繩,踢毽子,打球,玩得不亦樂乎。累了就搬個凳子坐在院子里曬太陽,暖暖的陽光能把人照得昏昏欲睡。
許久不曾有過的愜意時光,能靜靜享受就已經(jīng)得到極大的滿足了。
小徐同學陪著我妹妹打球,突然說:“跟你妹妹打球,就像回到小時候我和我媽打球的情景,單方面被虐啊。”
現(xiàn)在說小時候,好像都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事情。小時候提長大,總是懷揣著最美好的期許。
很多事情,只有長大才能做。
但卻永遠不知道,更多的事情,只有小孩子才能肆無忌憚地去做。
長大后可以離開家可以出去待很久,可以掙錢,可以以成年人的身份和家長談事情,不必被認為什么都不懂。
小時候可以下河摸魚,爬樹捉鳥,玩到滿身泥巴才回家,說一些傻話會被認為很可愛,而不是真的愚蠢。
比單純回憶更美好的,是找到一個可以訴說那些回憶的人。帶他走你小時候走的每一條路,經(jīng)過的每一條河流,一件件往事被串聯(lián)。
妹妹說她班主任曾經(jīng)教過我,直到現(xiàn)在還拿我做榜樣,告誡新一屆的小朋友要好好學習。
心頭一暖。
大學以前的老師,無論小學初中抑或高中,提起我應該都是帶著些自豪與期許的。但每念及現(xiàn)狀,又覺著自己很沒臉面回母校拜見恩師。
從高考失利開始,再沒聯(lián)系過以往的老師。就連一些同學,也有意無意斷了聯(lián)系,以至于老同學說很佩服我現(xiàn)在的生活,都會老臉一紅。
偶爾回憶起來,心里還是會暖暖的。
【想明白要做什么很重要】
年后回小徐同學家,被長輩們追問什么時候回煙臺發(fā)展,不知該怎么回答。
一方面,兩個人在北京如今都未安定;另一方面,家長擔心帝都不是那么好混,還是希望孩子在眼前考個公務員安穩(wěn)一些。
出發(fā)點是好的沒錯,一些話說出來就未免有失公允了。
譬如這句“你看看那些50多歲還在北京漂的,依然是沒房沒車,你現(xiàn)在什么樣,幾十年后依然什么樣。”
我差一點就笑出聲。。
遠的不說,來北京一年,我和小徐同學兩人從入不敷出到現(xiàn)在小有積蓄就沒經(jīng)歷太多時間。剛開始的確很苦,但生活從來都是越變越好,哪能幾十年如一日呢?
雖然買房買車的確承擔不起,但不至于太慘。
說了一堆讓他們心安的話。
也在這個過程中,愈發(fā)明白,來北京究竟為了什么,找一份工作為了什么。
很多事情,之所以太難,就在于想不明白為什么要做它。目標不明確,做事的過程就會很難,總覺著這樣不好那樣也不對。
題頭說,終于想明白一件事。
其實是我做公眾號的原因。
回家一趟,老妹兒對我說:“姐,我看了你的文章,覺著沒什么重點。好像什么都寫,但是跟我沒什么關系。要不是看你是我姐,早取關了?!?/p>
我虛心接受了批評,認真反思問題出在了哪里,并把她壓歲錢減少至100(希望她看不到這句話)。
小徐同學也說過,我寫文章更像是在分享生活,而不是教會讀者什么東西。久而久之,在這里得不到學習與成長,他們就會離開了。
這一度讓我很困擾。如何行之有效地持續(xù)輸出有效信息,如何分享干貨,如何辯證地思考熱點時間,如何寫大家愛看的文章呢?
在聽到妹妹的發(fā)問以后,我才意識到,寫文章不是為了搏關注追熱點,不是為了教別人什么東西,更不是依靠自媒體短期內實現(xiàn)財務自由。
最大的意義在于記錄。
記錄畢業(yè)并走向社會的這段時光,如何成長,如何困擾,如何面對并解決生活中一道道難題,如何學會與自己與身邊人與這世界更好地相處。
就像小時候的日記,大頭貼,追星海報,同學錄。每一個都是回憶,都是載體,見證著我從懵懂到現(xiàn)在,每每觸及,還能記起昨天發(fā)生的故事。
而這個過程中,很容易遇見同類。
不止一個大四黨跟我說,看見你的文字就像看見了另一個自己;也不止一個人跟我聊他們的困境,希望得到傾聽。
我能做的不多,只是希望用文字來告訴處于迷茫的人們,你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你的遭遇,我們或身處其中,或感同身受。
一起成長,或許是和讀者們相處的更好方式。
收到不少后臺留言,希望跟我聊一聊,還有一些言辭懇切的希望加我微信聊,心軟地加了好幾位,發(fā)現(xiàn)大家加上后基本不跟我聊。。。
好歹聊兩句讓我找個存在感也是好的嘛。
但話說回來,記錄并遇見才是做這個公號的原因。
從只有身邊好友關注,到越來越多的陌生人參與其中,這個過程本身就足夠欣喜。一點點看數(shù)字提升,就像養(yǎng)個孩子親眼見證她的一點點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