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看了“新京報書評周刊”的推薦才買來看,雖然我的女兒離青春期還遠得很,但是未雨綢繆嘛。練筆,書已經送人,只能憑印象想到哪里寫到哪里了。
對作者王浩威這個臺灣人不是很了解,不過看書內容大概能猜出主要是做青少年以及青少年家庭關系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吧。書中案例非常多,雖然都是臺灣案例,但是也能看出來不管是大陸還是臺灣,親子關系的矛盾點還都是差不多的。
青少年的生活大概是因為相對簡單吧,在書中提到的主要能對十幾歲少年影響的環境無非就是三個——家庭(父母)、學校和同學、以及社會。作者在書中反復提到,隨著社會發展,家庭功能越來越破碎,如何養育孩子是個很普遍的問題。我不是專業人士,對“家庭功能”這個詞匯沒什么概念,查半天也沒想出個所以然,但是書中的例子非常鮮明——父母給孩子過大的壓力或者極度忽視,對孩子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來自學校和同學的壓力也不容小覷。學校和老師對學生的態度也決定了學生的心理健康。作者在書中對學校管理學生用了“高壓”管理政策這樣的詞匯,想了想自己的學生生涯,好像自己和監獄囚犯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哦——統一的學習時間,統一的放風時間,沒有什么太多個人時間……不過當年并沒有什么太多感受,頂多因為有老師給兩個班留的作業量不一樣去和學校抗議,我還是隨波逐流跟著去的那種,所以其實對這個詞并沒有太多的感受。而來自學生的壓力就很簡單了——校園霸凌。
還有來自社會的壓力。也許有的人會說一個學生哪兒來的社會壓力,但是其實這就是給青少年的壓力——為什么會沒有?青少年也是要和社會做接觸的。青少年在這個年紀是非常“隱形”的,不像小時候那樣會持續的獲得周圍人的關注,也不像長大之后心理成熟學會自我平衡,他們會突然覺得這個世界好像和我沒什么關系,大人也只會說“好好學習就行啦別的什么都不用管”,變成了社會邊緣人。但是青少年心理是很迷茫的,他們有太多疑問卻不知道如何說出口。我記得我那時候最討厭有人跟我說“等以后你就會懷念學生時代啦”,雖然我現在知道那是對于成年人來說,除了成績之外什么都不用操心的最簡單的時候,但是我依舊討厭這句話,因為這句話完全不承認少年也是有壓力的。
書里還提到了青少年的自殘行為,自殘不同于自殺,博眼球的成分固然存在,但是更深刻的還是心理問題。奈何這段內容已經記不太清。
父母也是個職業,更要一直學習,才能跟上孩子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