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 Y, et al. (2013) Effect of genotype by spacing interaction on radiata pine genetic parameters for height and diameter growth. For Ecol Manage 304:204–211.
使用三個間隔(1?1m,1?2m,2?3m)研究了通過間隔相互作用對輻射松(Pinus radiata D.Ton)的高度和乳房高度(DBH)生長直徑的影響,和55個半同胞家庭進行長期后代試驗。研究了距離和家庭對早期樹高和直徑增長達10年的影響,以及年齡28歲以下的幸存樹木的年度環形寬度(RW)和累積DBH的影響。還使用多年測量方法研究了間距對遺傳力和年齡遺傳相關性的影響。間距對樹高增長影響不大或有限,但對直徑增長影響很大。間距也對樹高的遺傳力沒有顯著影響,但對直徑和DBH生長遺傳力的模式和值有非常顯著的影響。發現距離較近的距離降低了DBH的遺傳率估計值。還發現間隔對年齡遺傳相關性具有顯著影響,較近的間隔處理較高的競爭水平扭曲了DBH的年齡遺傳相關模式,因為死亡率較高。與早期生長測量相比,遺傳距離的間隔效應更明顯,因為與晚期測量相比死亡率相對較小。我們目前的研究首次透露了輻射松對DBH生長的相互作用的顯著和有用的基因型。間隔相互作用的重要基因型主要是由幾個表現良好的家庭對間距變化作出更多的反應而引起的。因此,匹配基因型與間距有可能提高輻射松樹種植園的生產力。
1.引言
輻射松(Pinus radiata D. Don)是澳大利亞種植的最重要的商業針葉林,約有75萬公頃的種植園(Wu et al。,2007b)。輻射松的遺傳改良在20世紀50年代在澳大利亞開始,初步加樹選擇,主要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進行了公開授粉的家庭測試,然后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進行了控制授粉的家庭測試(Wuet al。,2007a)。這些早期試驗估計了生長和形態特征的相似的添加劑和非附加遺傳變異(Cotterill和Zed,1980; Dean et al。,1983; Matheson and Raymond,1984; Matheson et al。,1994; Wu and Matheson,2004,2005)。前兩代輻射松選擇性育種集中于生長和形態特征,有效改善這些特征。據估計,根據設計的遺傳增益試驗,第一代選擇的15歲以上個體樹體積達到33%。(Matheson等,1986)。在其他遺傳增益試驗中,平均體重增長20?V25%估計為10?V15歲(Johnson et al。,1992a,b)。遺傳增益也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內部收益率為20%,被認為是第一代養殖的經濟回報(Eldridge,1982)。根據71場現場試驗的數據(Boomsma和White,1992),第一代觀察到莖直挺度和分枝質量提高了10%。來自第二代繁殖種群的預測遺傳增益約為14%(White et al。,1999)的平均11?V17%。隨著體積和形態特征的成功改善,輻射松樹種植園的平均輪播長度從大約40?V55年下降到約30?V35年(李和吳,2005)。改善生長速度和降低轉化年齡的同時影響是幼體木材的增加和整體木材密度的下降(??Wu et al。,2008)。澳大利亞第三代繁殖輻射松的同時提高了生長速度和木材品質性狀,對木材品質性狀遺傳變異和生長速率與木質性狀之間的遺傳相關性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探討了幼苗和成熟木材(Baltunis et al。 ,2007; Gapare等人,2007,2008,2009; Matheson等人,2008)。通過估計目標育種特征的最優經濟權重(指定為繁殖目標性狀,Ivkovic?等,2006a,b),開發經濟繁殖目標。生長性狀和木材質量特征不僅受遺傳學影響,而且受到管理和造林的影響。已經表明,不同的遺傳條目可能在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環境條件下顯示生長和形式的差異(Zobel和Talbert,1984; Haapaen等,1997)。為了在種植園環境中捕獲實現的遺傳增益,應建立最佳的造林機制,并配合遺傳資源。在所有的纖維處理中,樹木之間的間距一直是調節生長速度和木材品質性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事實上,在建立輻射杉木種植園期間做出的兩個最重要的決定是選擇合適的遺傳物質和合適的間距(Lasserre等,2005)。因此,關于遺傳學,間距及其相互作用如何共同影響輻射松木生長和木材質量的信息對于最佳管理所需最終產品的輻射松樹植物尤其重要。初始立場間距對森林經營者和工業最終用戶具有重要的生物和經濟影響。 Long等人(2004)觀察到,初始間距決定了冠封閉時間,后續的樹木競爭相互作用進一步影響了森林樹木的開發和生產。已經有相當數量的樹間距實驗表明,寬的初始間距可以增加樹直徑增長和單個樹尺寸,而不管樹種如何(Salminen和Varmola,1993; Clark等人,1994; McClain et al。 1994; Harms et al。,2000; Harrington et al。,2009; Zhao et al。,2011; Liziniewicz et al。,2012)。此外,木材質量性狀也顯示隨不同的初始間距而變化(Watson等,2003; Roth等,2007; Gort-Oromi等,2011)。在經濟方面,初始間距影響了人工林的成本(Granhus和Fjeld,2008)以及所需的薄膜的時間和強度(Long et al。,2004)。初始間距和間距調節試驗的結果也適用于早期種植園實踐。在新西蘭,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非常成功的育種和造林實踐,平均種植距離已經從1800降低到960莖ha1(Lasserre等,2005)。最近,隨著對能源木材生產和碳儲存的興趣的增加,種植時間間隔越來越大,在早期展臺開發過程中最大化生物質生產(Fang et al。,2007; Harper et al。,2007) 。對于輻射松,通過環境相互作用(G?E)的基因型已經報道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幾個后代試驗(Matheson和Raymond,1984; Johnson和Burdon,1990; Carson,1991; Wu和Matheson,2005; Raymond,2011; Baltunis et al。,2010; Gapare et al。,2012)。大部分的工作集中在G? E用于不同地點之間的生長和木材質量特征。有少數關于使用少量克隆或品種的輻射松的木材性質的基因型和間距效應的研究(Lasserre et al。,2005,2008,2009; Waghorn et al。,2007)。其他林木生長性狀的間距相互作用對基因型的實驗也很少,短期(Campbell和Wilson,1973; Fries,1984; Patino-Valera and Kagey-ama,1990; Bouvet et al。,2003; Land et al。等等,2003; Benomar et al。,2012),大多數研究通過生長性狀的間隔相互作用觀察到沒有顯著和有用的基因型(Campbell和Wilson,1973; Land et al。,2003)。因此,通過間隔相互作用對生長性狀的長期基因型及其對生殖能力和年齡相關性的影響了解甚少。
在這項研究中,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的一個試驗中,以三個間隔種植的輻射松木監測了55個家系的高度和胸徑的直徑(DBH)達21年。研究目標是:(1)評估初始間距的樹木生長反應,(2)檢查初始間距(G?S)相互作用是否存在基因型,以及樹齡對G的影響。 S相互作用,(3)檢查G的原因? S(即,G?S效應是否是幾個家庭對間隔變化反應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