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好多流行歌,都是紅紅火火熱鬧一陣子,很快就銷聲匿跡。反觀很多原生態民歌,卻生生不息久久傳唱,至今在抖音、火山、好看視頻等各大熱播視頻中,仍然吸引著成千上萬忠實粉絲,老中青各代都有。很值得我們去探究去追問,原生態民歌久唱不衰,究竟依靠什么?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知道原生態民歌的來由。顧名思義,民歌來自民間,是山鄉村民通過質樸的話語,清新的音樂,敞亮的歌喉,對自己在鄉村生活中的勞動、愛情、生活等等各種活動活動的深情謳歌和傾訴。原汁原味的民歌,如同那散落在山間的鮮果和野菜,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和獨特的泥土氣息,如果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山野村夫來演繹,則更能把聽眾帶入到那座深山老林,那個山莊窩鋪,那片風光田園,一句句鄉音如山澗小溪汩汩流入心田,一幕幕曾經經歷的山村往事浮上心頭,一曲曲山歌如同陣陣山風撲面而來,讓身處鬧市紅塵的人們體驗到一種不染纖塵的唯美享受,讓在生活中打拼俗世中沉淪的男男女女感受到真正的天籟之音,把那些在沾染了市儈世故的靈魂沖洗得干干凈凈。
有了上述的了解,原生態民歌之所以久久傳唱,筆者認為主要依靠以下幾點:
一? 是深深扎根在鄉間本土,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
以山西歌王石占明為代表的山西左權民歌《開花調》,數次登上國家級的大型音樂舞臺,《桃花紅? 杏花白》《親個蛋下河洗衣裳》《五哥放羊》等等這些經典山西民歌,不但讓本地百姓聽來倍感親切,就是其他地方的聽眾聽起來,都能感受到那種濃郁的黃土風情山鄉情懷。而深受百姓喜愛的陜北民歌,從解放前一直唱到今天,《山丹丹開花紅艷艷》《趕牲靈》《蘭花花》熱度不減當年,《酒瓶瓶高來酒杯杯低》《夢中的蘭花花》一些新創作的民歌又一度沖上熱搜,為成千上萬音樂愛好者喜聞樂見。
二是? 民歌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當年的山西民歌王石占民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牧羊人,沒有多少文化,日日把一群羊趕上山坡,面對著溝溝坎坎七溝八梁一面坡,身邊也沒有一個說話人,只能對著空曠的山崗,放開喉嚨放聲高歌,嘹亮的山歌通過山風傳播到很遠的地方,山里其他鄉民聽到了就不自覺地附和跟唱。一邊唱一邊想,一聲嘹亮一聲回響——
桃花花你就紅來杏花花你就白,翻山越嶺俺找你來呀,啊格丫丫呆……
陜西民歌《趕牲靈》中的唱詞中“走頭頭的那個騾子吆三盞盞的那個燈,帶上了那個鈴子吆哇哇地那個聲”,我專門請教過當地人。陜北一帶趕牲口的人一般起的很早,天剛蒙蒙亮,頭前的騾子往往掛著三盞燈方便照路,而且還掛著一串鈴鐺,走過來灑下一路駝鈴。抖音中陜北漢子高亢嘹亮的一嗓,其中一句解說詞很有意思:一輩子沒有挨過幾次騾踢,絕對唱不出這個味。
內蒙民歌《鴻雁》粗獷豪放,河北民歌《回娘家》詼諧風趣,廣西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多情悠長,閩南民歌《愛拼才會贏》一唱三嘆……這些有著鮮明地方特色的民歌,無不給聽眾帶來醇厚綿長的藝術享受,幾乎是婦孺皆知人人會唱。
三? 一大批熱衷于民歌藝術的搜集整理者和傳播傳唱者,讓民歌藝術薪火相傳錦上添花。
許多流行歌曇花一現,而許多民歌卻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全靠許多民歌藝術大師不遺余力的挖掘整理,靠著一大批民歌的傳播傳唱者,從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民歌愛好者。他們與時俱進,利用現代流行網絡視頻,讓古老的民歌藝術煥發了生機和活力。
”唱山歌來唉,這邊唱來那邊呵。山歌好比春江水,哪怕險灘彎又多……”,山歌源遠流長,山歌情深意長,愿優美動聽的山歌為你忙碌的生活帶來清新撫慰,愿這一首首散發著濃濃鄉土氣息的民歌,能讓你想到那方水土那方人,回到山清水秀的心靈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