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過年,幾天的所見所聞感慨良多。這些感悟不在這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場合發(fā)生,深居城市怕是難以體會。最大的感悟便是我的家族是深深地扎根于農(nóng)村的,即使我這一代的同齡人并不長于此。家庭依然還是傳統(tǒng)的大家族制并帶有濃厚的封建思想。同時,我這一代與父輩、甚至是祖父輩的斷層已經(jīng)不是改變一兩種觀念、統(tǒng)一一下思想所能彌合的了。這篇文章暫不分析代與代之間存在斷層的原因,只著眼于我所觀察到的家族的局限性以及會對個人產(chǎn)生的影響。只有意識到這些局限性,才能超越自己且避免家族悲劇的輪回。
說到家族的局限性,其一便是大家族制度。在大家族制度的家族中,個人的自由和權益往往要屈就于家族的利益而受到損害。在全家族里面只有一個“威權”,還有一個行為規(guī)范就是“聽話”。個人被視為家族的“附屬品”,當個人幸福與家族幸福對立時,往往要犧牲個人幸福以保全家族利益。全家族只能有一個腦袋,這樣的家族培養(yǎng)的后代鮮有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遑論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了。
其二便是認為經(jīng)濟不獨立沒關系,沒有安生立命的能力也無大礙,先討老婆成家立業(yè)才是正經(jīng)。不能自食其力啃老是可以諒解的,結了婚之后亂搞男女關系也是能夠諒解的,但是不結婚不娶不嫁就是可恥的!而且是丟了祖宗的老臉,敗壞家門。
其三便是祖宗、家法就是天道、人倫。聽話就是孝順,傳宗接代且一定要生個大胖小子便是銀河系最孝順的事業(yè)。殊不知忠如果沒有辨別是非、善惡的判斷力就是“愚忠”,而不明確自己的真正需求及日后所需承擔的責任及每一個決定的利害關系,只知一味地順從便是“愚孝”。民國老學者鄒韜奮在其著作中寫道:“講到祖宗一樁事,我也有幾句個人的意見要講講。恭敬祖宗是當然的事。不過中國的頑固習俗把人人視為祖宗的唯一的‘遺物’或是‘專利品’就要殆害無窮!其中理由很多,一時也講不了,簡單地講:一、養(yǎng)成家奴,對于全國社會的事反而漠視。二、養(yǎng)成一種大謬觀念,以為沒有本領不要緊,不能自立不要緊,對社會無所貢獻也不要緊,更要緊的是養(yǎng)兒子。所以就是自作孽生了一個‘大憨大’也要‘娶媳抱孫’,把自己的孽發(fā)布于社會上去!三、永遠不能打破萬惡的大家族制度。由此束縛個人的自由,摧殘個人的幸福,替社會造成許多不健全的苦惱分子。”對于鄒老前輩說的最后一點,鄙人深有體會。鄙人至今未婚的原因之一便是聽慣了已婚人士婚后的種種不幸福造成了婚姻觀的不穩(wěn)定。當然,婚是可以結的。不能因噎廢食。
其四便是不認同大家族以外的價值觀,不認同家庭的和睦、平淡的生活也是一種成功的人生。安心過小日子就是不思進取、貪圖享受,口口聲聲、耳提面命教育后代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個人的修為就是社會地位的修為,功利主義貫穿整個家庭教育。
其五便是重男輕女、陋習不改、食古不化。今年過年回老家,我那84歲高齡的老外公還在懊惱自己當年沒有多生一個兒子,才會落得如今被人欺負的境地。事實上,外公所育的一兒四女哪一個比周邊的同輩們差?無非是傳統(tǒng)觀念作祟,一受委屈便把原因歸結于只生了一個兒子上來。這等邏輯我竟無言以對,只能任由他老淚縱橫。老人已是行將就木之人,但他的“家庭觀念”并不會隨著他仙逝而消亡,反而在家庭中扎下根來,生生不息。眼瞧著我們這一輩也深受這種“家庭觀念“影響的痕跡,雖怒其不爭,卻也哀其不幸,只能長嘆一聲。中國神州大地已有多少性別不平衡產(chǎn)生的悲劇我們視而不見因其與己無關,反正不管如何不計后果也要生出個兒子來!才算孝順父母!才對得起列祖列宗!
長輩見到此文料想他們必定勸告:“這里是中國,你要適應環(huán)境,你不可能改變環(huán)境。”殊不知,這種思維才是懶惰、是好逸惡勞只揀輕松日子過:不能改變環(huán)境是我們的無能,我們主動放棄了改變的可能性,主動放棄了爭取自己權益的機會。喬布斯說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中國的家長教育孩子:活著就是為了被世界改變。我不想改變世界,可我也不想被世界改變。可現(xiàn)實就是個婊子,只做好自己不被世界改變已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了。命運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負責;知道環(huán)境的局限性,才能超越環(huán)境,改變環(huán)境。雖然生活已經(jīng)如此艱難,有些事情還是得拆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