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這本書從頭到尾記錄下來也可以看看自己每天讀的進度~
P0-19 ?2017.3.9
第一篇阮義忠的《抽屜里的浪花》第一段話就讓我驚艷:
人對往事的記憶就像鎖在不同抽屜里、舍不得丟的雜物,有些經過歸檔,有些無法分類,就那么一起摻雜地擱著,隨著歲月的堆壘而塵封。某日不經意地打開一個抽屜,那被忘了、如同隔世般的舊事便猛然回魂,又有了溫度、呼吸和生命,過去與現在又接續上了。
這段話描寫的有詩意又說到心里去,以致于最近被我引用好多次~
P20-60 ?2017.3.10
張讓《好一個女子》
悲哀是一定的,奇異的是有必須悲哀的意識而卻無法召喚悲哀的感覺。悲哀成了一種知識,凍結在知性的層次,下降不到內心深處,像張標簽貼在皮面,只覺心里一片麻木,在長久的義務和等待過后力竭了,除了行禮如儀不知怎么反應。直到仿佛很久很久,久到令人尷尬自覺冷血非人以后,那應有的傷痛才施施然降臨。那顆心終于活過來了,掙脫責任義務,在一個秘密角落找到了惶惑蜷縮的自己。然不是哀哀泣泣,而是錐心嚙咬的痛。一痛許多年。
這段讓我想起一件往事…作者這樣把一個至親之人離去時的整個心境變化描寫的如此詳盡真實,重點是我終于從別人同樣的心情中理解了當時的自己,唉真是讓我好像又置身幾年前初中時一樣…
P61-78 2017.3.11
做父母是藝術不是科學,沒一套公式可用,但起碼有歷史、哲學、心理學等等可供參考。對中國歷史有點知識的人便會知道,父母至上、威權高壓的古老中國,填鴨教育制造出來的,上是滿朝搖頭死背、軟骨奴性只知跪拜君王的八股書生,下是唯唯諾諾、陽奉陰違,專愛取小徑,貪小便宜的老百姓。也許因此中國幾千年改朝換代不過是新瓶舊酒,年號不同,但始終翻不出一人高高在上百姓匍匐在下的老套。文人士子再怎樣搖頭晃腦的真知灼見,終究只是在謀求怎樣幫帝王鞏固權力,打造誠惶誠恐的孝子賢孫和無知順民。所以魯迅終生為文大力批判,尤其為孩子講話寫了《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批判中國舊式教育父權神圣的思想是“毒”,指出生小孩子不是給子女的恩典,孩子不是父母的延長而是自己,應該“解放孩子……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
這段話寫的義憤填膺,但后面寫的又多是一些關于母親的小事,她說“我幾乎處處都想到母親”,我不僅笑,我不也是但凡抒點情寫點文字,便老是各方面的最后回歸或者提到母親上去…這段便算是作者于回想之余從社會角度引發出的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