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廣電圈里面關于“OTT”和“IPTV”的技術路線之爭,商業模式之爭,政府監管之爭熱鬧非凡。各省廣電新媒體平臺背靠1億多IPTV用戶,小日子過的不亦樂乎。中國移動5000萬“OTT”視頻用戶等待整改為“IPTV”,貌似OTT就此謝幕,IPTV成為贏家。OTT就只是放在客廳電視機下面的那個播放盒嗎?OTT只是一個技術人眼中的一個技術名詞嗎?
如果我們還把OTT理解成一個視頻播放盒,那我們就錯了!
OTT是“Over The Top”的縮寫,這個詞匯來源于籃球運動,是“過頂傳球”之意。通過這句話的解釋,希望大家能對OTT有新的認識。OTT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代名詞,更應該理解成不通過原有的交易平臺,直接將商品交付到用戶手上的商業模式。我們看一個愛奇藝公司的PPT截圖,目前愛奇藝是僅次于微信的全球第二大中文APP,每天3億+的活躍用戶訪問,比 IPTV(1.1億)+ 中移動OTT盒子(5000萬)+ DVB互動用戶(2000萬)裝機用戶的總和還要多,這可是日活數和注冊數的對比呀!
有可能死掉的只是OTT播放盒,如果把騰訊視頻、優酷視頻的日活躍用戶數據計算在內,OTT的優勢讓人窒息。愛奇藝背靠百度搜索的流量導入和強大的后臺用戶分析技術,使愛奇藝更了解用戶的偏好,知道目標受眾的關注點。就像一個優秀的廚師,使用和你同樣的原料,做出來的菜就是比你做的好吃。
中國移動接入IPTV播控平臺,不是OTT的終結,而是新競爭的開始,意味著在DVB、IPTV、OTT這場三國殺中,沒有拿到船票的是DVB,剩下的就看IPTV和OTT怎么撕了。
隨著新經濟和新媒體的發展,被OTT掉的又何止運營商一家!
在杭州有家誕生于2014年的短視頻新媒體平臺,專業創作團隊打造精品化短視頻,將鏡頭對準時代下的人和物,探索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卻被忽視的美好,內容涵蓋各界KOL、美食、商業品牌、公益等。他們聚集了超過1萬名專業視頻創作人,擁有粉絲超4000萬,日播放量超5000萬。影視作品已獲包括金雞百花獎在內的國內外獎項200多個。
在寧波有家誕生于2016年的設計師眾創平臺,聚合了優質設計師與海量用戶共同眾創,以產品創新設計服務于企業和創客,更優質、更高效、更開放地創造最具想象力的產品。
我們會發現,很多企業的商業模式在發生變化,企業的組織形式在發生改變,專業的小團隊個體在崛起,產品開發走向跨領域的分工協作,這種協作跨越了傳統意義上的企業內部分工協作,通過網絡有了一定的自組織能力,效率更高。我理解這也是一種OTT,通過網絡建立了一種更直接的人和人之間的鏈接。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汽車產業也在發生著巨變,為什么UBER和滴滴不生產一輛汽車,不擁有一輛汽車的公司,獲得了遠大于傳統汽車巨無霸的估值?原因就是這些公司,通過和用戶的建立直接的聯系,重構了客戶價值鏈條,完成了對傳統汽車廠家的“過頂傳球”。
我想起《三體》中的一句話,“我消滅你,與你無關”,這就是新經濟帶來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