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母校的一個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來到廣州進行一系列社會體驗活動,作為嫡親(來的基本都是和我同院系的學弟學妹),我和老公對于接待任務責無旁貸,況且他們這次社會實踐其中一項活動就是拜訪校友,聽聽我們講那過去的以及現在的故事。我們設宴招待了大家,席間,除了對學業和就業進行了一系列討論,學弟學妹們問到了有關愛情的話題,因為他們來之前已經知道將要拜訪的我們這對校友當年在大學是同班同學。為了讓他們不虛此行,對此我也做了簡要的交代。
我告訴他們,我們倆其實是“黃昏戀”,就是臨近畢業了才勾搭上的。
學妹問,然后呢?
然后,到新學期開學的時候,我就去了哈爾濱,他來了廣州,各自讀研。
學妹瞪大了眼睛感慨道:異地啊!
本來不覺得有什么,可那兩個字,“異地”,多少又讓我回想起了那段老皇歷。
我想起從哈爾濱到廣州的火車要37個小時,坐臥鋪要六百多塊錢,我們倆那兩年做兼職掙的錢全貢獻給了這段鐵路。我想起03年鬧非典的時候剛好趕上五一假期,他趁機跑到哈爾濱看我,結果剛到哈爾濱就因為廣州非典情況越來越嚴重,學校管理緊張起來,老師打電話叫他立刻歸隊,于是他馬上買了機票返回,那相當于坐三次火車的機票錢讓我們倆痛心了好幾個星期。我想起雖然那時手機已經很普及,打電話非常方便,我們倆還裝模作樣互通了好幾封信,其中某些內容接近于小黃文。我還想起那時我們幾乎每天都要通個電話,兩人一起攢下了足足有幾百張電話卡,收藏在了一個盒子里,直到現在,搬了好幾次家都沒舍得扔。
不過,想了這么多,只是我個人的回憶,正式的座談場合不適宜談太多私人話題,我對這個還是蠻有把握的。
第二天,我收到了他們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里發布的通訊稿,他們通過這種方式記錄和分享每天的行程和感受。在談到和我們這兩位校友的座談時,文章寫到,學長和學姐的“經歷可謂傳奇,作為大學期間的同學,他們最后經歷了風風雨雨走到了一起,讓我們又相信了愛情。”看到這些話,我笑噴了,還跟老公開玩笑說我以后再也不會相信新聞稿了,因為我當時只是非常簡單的告訴他們我們曾經一個在南一個在北,而且為了不扯太多閑話,我馬上說“其實我們沒太多經歷,一切都很順利”,以此止住了這個話題。沒想到,這被他們濃縮成了“風風雨雨”。不過,他們如果真的因此又相信了愛情,我也是甚感欣慰啊!
其實,我完全可以理解他們為什么要用到“風風雨雨”這個詞,除了體裁需要,還包含著一種對愛情的想象。人們很容易覺得,圓滿的愛情一定是經過了很多波折和考驗才會顯得更加圓滿,美好的愛情一定是經歷了很多的故事和浪漫才會更加美好。可是對于當事者我來說,當年那很多個37個小時的顛簸,那每天例行的通話,都是平淡生活的一部分,從來不覺得有什么特別。我們從來沒有像電視劇里那樣整天像歡喜冤家一樣吵來吵去,或者一方為了追另一方各種花招拼了老命,更別提什么父母阻撓、二女一男或二男一女的三角戀、以及霸道總裁的香艷橋段。唉,實在對不住“風風雨雨”這四個字!
我們兩個,就是互相喜歡而已,而且,為了讓對方更喜歡自己而各自做出應有的努力!
不過,我也越來越喜歡“風風雨雨”這個詞了。等我兒子長大了,我一定拿出珍藏多年的那一盒子電話卡,然后語重心長地告訴他:你知道嗎,當年你爹和你媽就是如此如此這般這般然后才生下了你!瞬間有了多么厚重的歷史感哦!
Anyway,值此七夕佳節,愿我們都花好月圓,為自己的“風風雨雨”干一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