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慣例,一般漢人只有考中進士,方有機會入翰林或內閣。而未進入翰林院或內閣者,歿后謚號不得有“文”字。“文”字為士大夫必爭的謚號。各種“文”字謚號之中,以“文正”為最高。
1832年左宗棠捐銀錢為監生,在鄉試落榜。可巧道光帝增加了六個名額,要求“搜遺”,左宗棠得以補中第十八名舉人。但此后參加會試,三次不中,從此心灰,不再參加科舉。
未中進士一直是左宗棠的一大心病。1872年曾國藩卒,朝廷謚其為“文正”,左宗棠大為不滿,對自己無法得到“文”字謚號而更加耿耿于懷。
1875年,左宗棠在西征時,上表朝廷,欲回京師參加會試。深知左宗棠心事的太后讓光緒帝敕命:“左宗棠破格不須考試,直接賜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暫督軍務,免回燕京。”就這樣,左宗棠成了御賜進士。
1885年,左宗棠歿于福州,獲謚“文襄”。
左宗棠逝世時,李鴻章送來挽聯: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
焜耀九重詔,文以治內,武以治外,為天下惜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