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傳統記憶中的春節,必定少不了隆隆的鞭炮聲、寓意美好的對聯,以及畫著關公、灶王爺等形象的年畫。早在一千多年前,人們就開始以木版水印制作年畫。山東濰坊楊家埠是木版年畫的著名產地,創始于明末,在清光緒年間達到鼎盛。楊洛書,楊家埠年畫的第19代傳人,被譽為“中國年畫王”。楊老一輩子刀耕不輟,現年已是89歲高齡的他,依然堅守傳承著年畫技藝。
1927年,楊洛書出生于山東濰坊楊家埠。在當地,家家戶戶都從事印畫、刻版,楊洛書家也是木版年畫世家。自小受到耳濡目染,他7歲就開始摸刻刀,14歲跟隨父親楊盛德學刻年畫,17歲時便掌握年畫生產技藝正式進作坊。楊老刻了60多年的木版年畫,幾乎一輩子都沒有停下過手中的刻刀,由他刻成的畫版多達數千塊,占到楊家埠現在在用的畫版數量的2/3。
制作一幅木版年畫,前前后后包括了選材、勾線稿、刻版、印刷、裝訂等五個步驟,總計得花費一兩個月的時間。制作工藝非常復雜、精細,光是印刷這一步,就要求畫版要對正、紙要扯平、色要刷勻、搪子要打得輕。楊家埠年畫對用色非常講究,多采用大紅、桃紅、黃、藍、綠、紫、黑等鮮明的顏色,因為是春節時為了辭舊迎新而張貼,其中又以熱鬧的紅色為基本色調。
經過幾十年的鉆研琢磨,楊老創造了“刀頭具眼、指節靈通”的刻版術。從他手中誕生的木版年畫,多為造型夸張、構圖飽滿、色彩鮮艷卻又不失古樸的風韻。在年畫題材方面,楊老從民間生活中汲取靈感,歷代帝王、水滸英雄、三國人物等,在他的刻刀下都變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老人對年畫技藝的傳承和發揚不遺余力,收過“洋徒弟”、出訪過多個國家和地區,還以近90歲的高齡連續參加了兩屆文博會。
楊老為年畫技藝傾注了一輩子的時間,也投入了全部的身心。因為常年伏案工作,老人的脊椎嚴重變形,兩只肩膀一高一低,右肩比左肩矮了三四公分,還患上了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和胃病,1米7的個子才80斤重。由于長期手握刻刀,老人的右手指關節腫脹變形,5個手指里有3個已不能自由伸縮。他說:如果不做年畫,那只手就是一只廢手,可一旦拿起刻刀,便又變得靈巧無比。
年畫,沉淀著千百年來最多普通中國人新年祈愿的民間藝術。年畫藝人看似簡單重復的手藝,傳遞著千百年來不變的心愿,手藝人自然知道手下刀筆的份量。在現代化洪流滾滾襲來的時候,在廣袤的土地上,年畫因為這些可愛的手藝人,悄無聲息地保持著自己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