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年讀完100本書”到“構建知識體系”
——我的高考
2017年全國卷III
適用地區:四川 廣西 貴州 云南
今年是我國恢復高考40周年,高考為國選材,推動了教育改革與社會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40年來,高考激揚夢想,凝聚著幾代青年的集體記憶與個人情感,飽含著無數家庭的淚珠汗水與笑語歡聲,想當年,1977的高考標志著一個時代的拐點??唇裉?,你正與全國千萬考生一起奮戰在2017的高考考場上。
要求:請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為副標題,寫一篇文章。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且不少于800字。
十年一覺高考夢
“你為什么不去參加高考、讀大學呢?”朋友的一條短信,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那是2003年12月的某一天下午,我正在念高三。我回復說:與其考個三流大學,不如等以后參加成人高考。
第二年,當同學們都在為高考奮斗的時候,我已經開始找工作了。
那幾年,我的抽屜里放著一本淘來的《大學語文》,看到它仿佛就看到了我的“大學夢”。
直到2013年,在表姐的催促下報了成人高考;我還特地翻出高中數學書,想試著解幾道題,結果卡在了“因式分解”上。不料,成人高考的成績出來,我超出分數線100分(本來分數線也不高,對于我這樣的“大齡青年”還可以適當加分)。
記得我去參加考試之前,老媽說:“大學要讀兩年半,等你畢業都31歲了。”
我說:“如果不去考試,兩年半之后,我也滿31歲了。”
后來那段時間,我下班后去學校上課,晚上再回家。一天之內跨七個區。老師覺得我成績不錯,推薦去報自考本科;如果順利的話,兩年半同時拿???、本科學歷。
很多雞湯故事里面,主人公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刻苦,就能換來“金榜題名”、從此走上人生巔峰;但事實上,我很清楚:這樣的經歷對我的“職業生涯”幫助并不大,我只是在圓自己的一個夢想。
不過,可喜的是,我真正意義上的“大學”也是從這一年開始的。
一年讀完100本書
如果我把自己的學習分為三個階段,那么,讀書就是最初級、也是最慢的學習階段。
按照傳統的理解:知識就像杯子里的水,我們只需要把它從容器中倒出來、灌進自己的腦子里就可以了。
學習就是輸入(從書本上、課程里接收信息),要獲得更好的效果,就需要加大輸入量。
在這樣的思維下,我開啟了一個“宏大的計劃”:一年讀完100本書。
這意味著我每個月都要讀完至少8本書,每周至少讀2本。于是,我把一年的幾個假期都貼進去了,終于在年底完成了任務。
輸出倒逼輸入
當我讀書少的時候,最大的煩惱是“怎么才能讀完很多書”;等我讀書漸漸多起來,就發現煩惱還在,只是它變成了另外一個問題:讀完了記不住、用不上怎么辦?
這時候,我很即時地接觸到了Scalers提出的概念:持續行動。
堅持讀書?聽課?不行動等于零;只是行動、卻不肯堅持?那也不行。
知識不再是物品、只需要放進腦子里就行;它只是一本指南,你要按照它所指的方向去實踐、日復一日,才有可能走到目的地。
S的文章邏輯性很強,讀起來非常燒腦。大概因為他是理科生的緣故,思維比其他人縝密很多;但同時也因為讀起來比較困難,再加上他堅持每天寫千字長文,以至于很多人都讀不下去。
S說,他的文章是個門檻,如果我們連他的1000字都沒耐心讀完、還談什么學習呢?
于是在S的帶領下,我們開始更自虐的行動:拋開100天閱讀,直接100天寫作。因為S提出了“輸出倒逼輸入”這個概念,認為我們應該用行動來驅動自己學習。
S說:“如果一直在背單詞、學語法、做輸入,但是你感覺自己又沒有進步,那你要琢磨一下,是不是有什么問題?”
現在,學習不再是“輸入”,還需要“輸出”;你學習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交付了什么?
100天寫作就是這樣:我們拿高考作文來練手,每天寫作,寫到一段時間就感覺“才思枯竭”、沒什么好寫的了,于是趕緊去看書;但還不能停下手中的活兒,必須抓緊時間看、然后在一天之內完成800字的高考作文。
一旦掉隊,就很難再跟上。40個人虐到最后,十分之一的人“存活”下來。
構建知識體系
近兩年,學習平臺越來越豐富;再加上工作性質(新媒體運營),要學的東西很多,買的課程沒學完,新的又來了。我們不得不壓縮學習的時間。但這樣一來,學了的東西也非常不牢靠。
于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知識焦慮。
這說明我們的學習方式又需要“升級”了。
秋葉大叔在《秋葉教你讀大學》系列文章里,提到了“整體性學習法”,方法是將學習的東西搭建出自己的“知識體系”。
搭建“知識體系”有什么好處呢?
它可以讓你腦海里的知識變得更加牢固、更有條理,而且不容易忘記,在你想調用的時候,隨時可以想起那些關鍵的知識點;另外,當你學到新知識的時候,不必擔心腦海里的東西會打架——相反,它們可以很融洽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去年,我完成了成人高考+自考本科的所有課程,用的是最原始的學習方法——死記硬背。然后,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寫完了???、本科兩篇論文,參加了一次答辯,如愿以償拿到了兩個文憑。
不過,這是題外話。
對現在的我來說,知識不再是“輸入”,也不僅僅是“行動”,它們是一個自成體系的東西。
這三年,完成了一輪“學習方法”的升級,我覺得這才是最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