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靜賢
一
小A和小B,是從小在一起讀書、長大的兩個女孩。兩個人的天資相差不大,學習成績不相上下。
兩人的人生岔路口發生在中考后。
像中國大多數父母一樣,小A跟她父母想的差不多,都是認為女孩子讀再多書也沒用,遲早都是嫁人的,還不如早早出來賺錢。于是小A中考完就出來社會工作了,并很快戀愛、結婚、生小孩。
而小B,卻是一個有夢想、有追求的女孩子。雖然明白自己遲早都要走進婚姻家庭,雖然并不確定自己將來到底要怎么走,可是小B不愿就此中斷自己學習的路,她渴望繼續學習,繼續求知。不管她的父母是否認同,總之小B繼續她的求知之路:高中、大學、研究生。
十年后,她們再次重逢。
小A已經是兩個女孩的母親,據說小A還要再準備生,她要為婆家再生一個男孩,實際上在她內心深處,她希望通過生男孩為自己爭一口氣——小A把生男孩當作向婆家,以及向周圍世俗的眼光抗爭的砝碼。
而小B,已有了自己滿意而合適的工作,她身邊匯聚著各類優秀或成功人士,而她自己,也還正走著不斷學習和發展的前進路上,未來的人生道路變得越來越寬敞,甚至越來越精彩。
當她們再次重逢,彼此看著對方早已愈走愈遠、再也不可能匯集的人生線,小A不禁感嘆道:“假如當時我和你的選擇一樣,那么現在我也不會是現在這個整日,甚至一輩子注定圍著丈夫、孩子和柴米油鹽轉的家庭主婦。”
二
是什么決定了我們人生的選擇、方向和軌跡?也即命運。
是我們的認知。
就像霧滿攔江老師在他的文章中所說的:
人與人的區別,在于認知——就在于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看自己,看他人。
看法不同,觀點不同,你的行為也不同,產生的后果也不同。
在他這篇文章里,霧滿攔江舉了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在他的名著《夢的解析》中講過的故事的例子:
有個女孩,在父親去世的葬禮上,她看到一位男士,好瀟灑好英俊,女孩心動,愛上了這名男子。
沒過多久,女孩的姐姐,突然被人殺害。
警方火速破案,抓到了兇手。
兇手就是女孩,是她殺掉了自己的姐姐!
這是為什么呢?
弗洛伊德說:正常人,完全弄不懂女孩為什么會殺害姐姐。但監獄里的殺人犯,都會不假思索,而且在第一時間給出正確答案——女孩殺姐姐,是因為她要再制造一場葬禮!
為什么再制造一場葬禮?
每個兇手都會告訴你:女孩制造葬禮的目的,是她希望再見到自己暗戀的男士。
——女孩第一次遇到心儀的男士,是在父親的葬禮上!所以她認為,要想再遇到心愛的男生,就得再來一場盛大的葬禮!
而為什么正常人不懂女孩殺害姐姐的原因,而監獄里的殺人犯卻不假思索而且第一時間的給出正確答案?
這是因為,女孩跟殺人犯們是同一個思維模式,他們有著相同的行為邏輯,因而能夠相互理解。
對此,作者作了詳細的分析,即人類認知是有層次的:
相同層次的認知,針對一件事,做出的選擇也是相同的。
而不同層次的認知,即使是同一件事、同一個目的,也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從而有不同的結果。
得出的結論就是:
認知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繼而決定著他的人生軌跡和走向。
三
在我們的成人世界中,不知你有沒發現,許多人做一件事情,都很少是經過自己的思考的,即:我為什么想要做這件事情?
許多人給出的答案都是因為父母要這樣,世俗要這樣,卻很少有自己的判斷。
就比方說,一直以來,很多人一結了婚,不管男方還是女方,就開始了為生男孩的博奕,甚至不惜漫漫征程,哪怕頭破血流也好,依然初心不改。
為什么一定要生男孩呢?
很多人會說想生男孩。
再繼續追問:為什么想生男孩呢?
盡管答案各種各樣,甚至五花八門。但最深層、最核心的答案,不外乎這兩個:父母和世俗。
卻偏偏少了自己的思考和選擇。
前段時間網上的一句話:那么想生男孩,你是有王位要繼承啊?
贏得了許多人的共鳴。
因為這句話給了許多沒有思考、很少思考為什么愿意不惜一切代價去生男孩的人當頭一棒,也是一個提醒:為什么你就那么想要,而且一定要生男孩呢?
使得許多人在瞬間有種突然開竅,也突然想開的感覺。
也這從另一個側面看出,人與人看問題的高度、寬度和深度不同,行為也會不同,而人生就會更加不同。
四
似乎有點跑題了。但前面說了那么多,無非是想表達這樣一個觀點:
一個人的認知,決定著一個人的未來發展和生存狀態,也即命運。
認知越完善,看問題、做選擇越客觀、理性,人生路走得會越順暢,至少避免走歪路、跌大跤。反之,認知越片面、狹窄甚至極端,那么做出的行為和選擇也就越不可思議,也越容易走向人生的絕境。
我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為了孩子將來生活得更好,能更適應社會,對吧?
那么一個人怎樣才能做到在錯綜復雜的社會里游刃有余地生存和生活呢?是很會考試,是考試高手?還是擁有一技之長?還是其它?
在我看來,決定一個人未來的生活和生存質量的,以及發展前景的,不是會考試,會考試也根本站不住腳。
也不是擁有一技之長,一技之長僅僅只能填飽肚子。
最重要的是對世間萬物擁有理性、客觀而公正的判斷和解讀,能看透問題的實質,能做出與問題相對應的最佳、最合適選擇。
那么這樣的人,即使不會考試,即使沒有一技之長,即使取得不了什么大的成就,但至少在這個世間生存也是游刃有余的了。
而在現實社會中,取得大成就,占據這個社會主流和中堅力量的,往往就是這群在認知上,不論高度、寬度還是深度都比一般人完善的極少數人。
可見,良好的認知決定一個人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可是,又有多少家長會重視這個最重要、最關鍵的教育核心呢?
我們身邊的大部分家長,都把孩子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分數的提高上,放在了為了將來能保障填飽肚子的興趣班上,基本的目標是能保障不會餓肚子,最高的目標就是能光宗耀祖,除此之外,沒有其它。
于是我們可憐的孩子,也有可能在某方面優秀、出色的孩子,就這樣在珍貴的學習、成長黃金時期,硬生生地被身邊的父母修剪成了同一模塊,為父母而活,直至也變成了與父母一樣鼠目寸光、沒有任何主見和判斷,也沒有任何創造力的聽話孩子,白白辜負了自己來到這世上的權利和機會。
而父母,此時卻覺得自己的義務已完成,并“大功告成”。
只有極少數家長,才把孩子的眼光、學識、判斷力等等這些關系到一個人發展的真正核心因素當成教育的重點,放手讓孩子在這些方面盡情地成長,而不僅僅只局限于分數,局限于所謂的一技之長。
五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這道理我懂,可是我沒這樣的資本。一來,我自己也沒什么眼光,在認知方面也幫不到孩子什么;另一方面,要孩子擁有較高、較完善、較深入的認知,應該要給孩子創造看世界的條件吧,可是不論在經濟還是人脈等方面,我都沒相關的資本。
其實當我們做家長的開始懂得這個道理時,就意味著我們在認知上已經走到了許多家長的前面。
自然界里有“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了打地洞”的說法,然而對于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這句話卻起不了什么作用。
普通、平凡甚至大字不識的父母也可以生出優秀、卓越的孩子,優秀、出類拔萃的父母也有可能得到的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孩子。
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能遺傳。
但差距卻可以通過正確、有心的學習和成長去改變。
什么是正確、有心的學習和成長?對于孩子來說,那就是改變認知,提高認知,完善認知。
而對于我們家長來說,最主要的任務是不但止自己有這個認識,而且還要引導、幫助孩子建立這個認識。
最簡單、有效而且成本最低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愛上讀書,走進凝聚無數前人智慧結晶的經典里,在一個人學習、成長最寶貴的黃金期里去盡情地吸收和成長。
引用蘇斯博士的名言:
你讀的書越多,你就知道得越多;你學習到的知識越多,你能去往的地方就越多。
不但止孩子,我們每一個成人,都應如此:敞開心胸,不斷地學習、成長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