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生活中,決定自己是否需要做出改變,我有一個重要的判斷條件——用當下的生活軌跡去預想將來。
假如我預想到未來會越來越好,哪怕當下衣不遮體,我也認為是有意義的有趣的有生機的,讓我熱愛的。
假如我難以預想將來,甚至對將來抱有悲觀情緒,哪怕當下豪車美宅,我也會惶恐不安。
唯有做出改變,才能讓我心情平復。
假如人生可以用軌跡來描繪,而這個軌跡的趨好和趨壞,由精神和物質來綜合判定。因為我是凡夫俗子,無法唯’精神充實“論;但我也非大俗之人,唯’物質論’。
精神層面,是內心是否充足,是讀萬卷書,是關于心態關于情緒。而物質層面,是世俗的,是豐衣足食,是是否有經濟條件行萬里路。
在我僅有限的認知中,我認為人生的軌跡圖,大概可以從2個維度來觀照。
第一個維度,自然是’向上’和’向下’。即人生越來越美好,還是越來越糟糕。
第二個維度,我理解為’平緩’及’陡轉’。
平緩。來自于我們的呼吸我們的日常,來自于一秒一分一小時一天一周一月。它平緩得往未來推進。
有些人,一輩子都生活得平緩。能一輩子生活得平緩,是幸福的,雖然也許回頭看來,會覺得少了精彩。但人生只此一次,沒人能夠斷言不夠精彩的人生就不夠有意義。人生軌跡,是在平緩的向上,還是平緩的向下,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個習慣和每一個細節。
陡轉。一些生命中遇到的無常,也許都會令軌跡陡轉。也許陡轉直下,也許陡轉直上。陡轉直下,常見于電影作品。好比《這個殺手不太冷》里被血洗全家的 Matilda,好比《為奴十二年》里被賣成黑奴的Solomon。電影里,不斷告訴我們,陡轉直下的人生,如何失控,又該如何去掌控。
陡轉直上,似乎很難在藝術作品里見到。若見到了,也多半是復雜的。在生命被外在作用力陡轉的那一刻,我們很難得知,這到底是’上’還是’下’,比如被征軍入伍的阿甘。
陡轉直上,在我的理解中,是需要自我驅動的。我一直記得一句話“get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是的,只有不斷的跳出自己的舒適區,人生軌跡才能不斷的直上。成年人的世界,跳槽,學習……這些都是可能令人生軌跡陡轉的行為。
我想,幾乎每一個描繪了人生的電影,我都可以用這兩個維度,去拙劣地繪制主角的人生軌跡圖。
我們大多數的時候,都在平緩的生活,過著習以為常的日子。而就是這些日子,一點點把我們拉向了既未知又可能預知的將來。
在這些日子當中,時不時地,跳出日常,看一下自己的人生軌跡。假如看到了一些向下的端倪。這時候,便可以做出一些改變了。
無論怎樣的改變,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未來,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