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研討會的思想碰撞之花
每周三的晚上金麒麟導師開會,每次在問題研討會這點上都收獲非常大。
由導師拋出來問題,大家一起討論。
一位導師講了自己輔導一個學員的案例。
中午打飯是一個阿姨配兩個同學,大家一起排隊。班級有個規定是吃飯前不能喝水,咱這個學員呢就非要喝水。幾個同學都開始說他,他就慢慢激動起來了,他就伸手打同學。結果打飯的阿姨一看那怎么行?就一把抓住這個孩子的胳膊,剛好孩子的胳膊這兩天受傷了,發炎正疼。孩子更氣了就對打飯的阿姨拳打腳踢。
這事很快傳到班主任耳朵里,班主任就給家長打電話讓把孩子領回家反思寫檢討,還要當眾給打飯的阿姨道歉。
這個孩子呢平時情緒一旦爆發是不吭聲的,就悶在自己的屋子里。
這次孩子沒有一個人悶在屋子里,默默拿出棋盤讓媽媽陪他一塊下棋。下了一會兒,孩子說餓了,中午打一架還沒吃飯呢,媽媽就給孩子做了飯。也跟孩子聊了,孩子還是不愿意去道歉。媽媽不知道咋辦了。
詠梅老師說:
跟孩子溝通道歉的問題,一是提升孩子跟同伴相處的能力,二是讓家長也提升孩子處理同伴關系的能力。這是一個重大教育時機。
首先讓孩子再把事情描述一遍,共情他。孩子最難受的是不是我的錯,干嗎你要拉我,還把我弄疼了,我很難受。老師還批評我,還要求我道歉,不是我的錯。這是孩子的認知。? 然后,如何把所學運用到生活中。青少年實操班學員筆記上都有寫跟同伴的關系,把筆記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第三,換位思考。阿姨不知道咱受傷了,嘗試換位思考理解對方。調整孩子的認知,道歉不是我錯了,而是我格局足夠大。
曉慶老師說:
我補充一點。就是院長說的,關心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出現了問題比關心一個孩子出了什么問題更重要。這個孩子平時什么樣?有沒有發生其他事?聽這次的描述,這孩子有點自我,他有自己的一套標準。他的家庭環境什么樣?父親是干啥的,父母關系如何?
案例補充:爸爸脾氣暴躁,父母對孩子影響很大,平時這孩子遇到問題,就是以發脾氣發飆來應對。
曉慶老師說:
目前面對這種現狀,怎么把事件的影響降到最低。比如家長出面跟老師用雙圈理論來解決問題,跟孩子也是用雙圈理論,比如這個問題他怎么認為,有沒有其他的解決方法,目前如何處理。
陳興興老師說:
之前我遇到類似的問題。就是在孩子冷靜之后跟孩子談,咋看待這件事?啟發孩子新的角度。復盤一下,在這件事中,做得好的,以及有哪些要改進的。那現在我們如何一起來想辦法,面對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孩子覺得公然道歉是對自己的羞辱,那咱學過青少年實操班了,咱不是一般孩子。拉長時間線,看看這件事提升了我們的什么能力?在道歉這件事上,需要爸爸媽媽給什么支持。
聽導師班研討是一種美好的享受,解決問題更有章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