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專注力》作者:丹尼爾·戈爾曼,社交與情緒學習運動發起者,彼得·圣吉,學習型組織之父。
未來的社會,人工智能將改變學習的規則,因為機器人將取代人的雙手完成技術工作,計算機將取代人的大腦完成邏輯與決策。未來的工作,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能和智力層面優中推優的人,每個人都要學習做那些機器人做不了的事情。
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與管理大師彼得·圣吉,追蹤腦科學與教育前沿研究20余年,提出一切學習的根本框架,為學習者構建智力與情商協調發展的“三重專注力”:關注自己、理解他人、理解更大的世界。
關注自己
對于成年人來說,知道自己有什么感覺以及探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基本上是自然而然的,但是這項基本的內在覺知力是需要從小開始培養的。美國紐黑文市一所中學里有一個簡單的練習,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們早上來到課室,他們把椅子擺成一個圓圈,老師讓每位學生向班里的同學描述自己有什么樣的感覺,以及產生的原因。這是幫助孩子們去練習并掌握自我覺察的能力。自我察覺就是專注于我們的內在世界——我們的思緒念頭和感覺。
當孩子們把注意力放到他們最重視,或最吸引他們的事情上,他們就與自己的興趣真正連接起來了,這令他們全神貫注并展現出高度的學習動機,正是這種源于內心深處的“內在動機”讓人們了解到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這意味著去了解他真正想學的是什么,以及想學的原因。如果學生只是跟隨、聽從老師,依照老師設定的目標學習那些所謂“應該”去學的知識,那么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覺得上學只是配合他人的計劃和指令,逐漸喪失對學習的熱情和內在渴望。
“呼吸訓練”有助于讓孩子心緒平靜穩定、注意力集中。練習很簡單:讓孩子躺在床上,拿著一個喜歡的毛絨玩具放在自己肚子上,吸氣的時候,就看著這個毛絨玩具升起來,數1、2、3、4,然后呼氣的時候,再次數1、2、3、4,這時候毛絨玩具隨著他們的呼氣降下去,持續幾分鐘。
培育孩子的愛與關懷同情之心
僅僅只是知道他人怎么想、怎么感覺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樂于助人。這無論對于孩子還是成年人,都是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僅讓孩子去學習所謂的優良的道德準則還遠遠不夠,需要的是知行合一,而這一切從同理心開始。
同理心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認知同理,理解他人是怎么看待這個世界,了解他人的想法、視角、觀點和心智模式。第二類是情緒同理,感知他人的情緒,知道他人的感覺。第三類是同理關懷,能夠付諸助人為樂的行動。
培養孩子做出決策
不同的年級都可以進行一場頭腦風暴,比如二年級學生,老師可以拋出這樣的問題:如果你覺得另一位同學拿了你的筆,該怎么處理?哪些方式讓情況好轉?什么樣的行為令情況變槽糕?對于四年級的學生,可以問這樣的問題:你在學校的戲劇表演中擔任了某角色,但你怯場了,該怎么辦?類似的問題都是孩子在學校生涯會碰到的真是棘手的情況,能夠清晰地考慮這些問題,并分析多種可能性,從中篩選,進而找到最佳的回應和處理方式,這樣的思辨能力是在整個人生中做出明智選擇和有效決策的基礎。
系統察覺
無論我們身在何方,系統無處不在,家庭是一個系統,學校是一個系統,一個操場也是一個系統。當我們嘗試去理解一個系統的時候,首先的一個挑戰來自起因與結果、行為與后果,它們往往并不是顯而易見的方式連接在一起的。在社會系統的領域理解復雜問題還有另一層面的復雜性需要考慮,那就是不同的人和群體對世界的看法是不同的。
系統思考者的習慣
1、當檢視分析因果關系時,意識到時間滯延的重要性。
2、能夠識別出預期之外的影響,及其發生于何處。
3、改變視角來增進理解。
4、能夠識別復雜因果關系中的循環性和相互影響。
5、能夠識別出系統的結構影響行為。
6、通過對系統結構的理解去識別高杠桿的行為。
7、使得假設浮現并測試假設。
8、檢測結果并根據需要調整行為,逐步接近目標。
9、嘗試去理解更大的圖景,或者說大局觀。
現在的孩子往往是被教育、被學習,特別是家長讓孩子盲目地上這個補習班、那個補習班,而這些并不是學生所喜歡的,所以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有興趣才能把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這是最好的方法。一個人做任何事都有動機在驅動,有內部動機,有外部動機。外部動機就是考試的壓力或父母的壓力、獎勵,這種外部動機很容易消失,如果孩子僅靠外部動機來學習,那么一旦外部動機消失,學習動力就不在了。而內部動機就是對每門課的興趣、愛好。讓孩子因內部動機而學習才能體會學習的樂趣,也能讓孩子愛上學習。
這本書推薦給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看,這是新的教育理念。書中也提到了當前中國教育的情況,最根本的問題在于教育觀念相對落后、陳舊、培養模式相對落后,還不能充分認識學生的能力,還沒有真正把學生放在學習主體的地位,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也很少注意到學生的差異。
最后,希望中國的教育能迎來真正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