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物質越來越豐富,但人的精神卻越來越匱乏,如果物質不能滿足心靈,那又是什么滿足心靈呢。那些瀟灑、從容、自在的人,是天生就和我們不一樣嗎,為何人會感覺心累呢。
我們一起看孟子開給心靈的解藥。(如果不喜歡古文,可以跳過“原文”先看解讀)
1
原文:
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才,出生的人性)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今夫麰麥(móu麥,大麥),播種而耰(yōu,翻土鋤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浡(bó,茂盛)然而生,至于日至(夏至)之時,皆熟矣。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磽(qiāo,貧瘠)、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故龍子曰:‘不知足而為屨,我知其不為蕢也。’屨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于味,有同耆(同“嗜”,嗜好)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廚師祖師爺)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聲,天下期于師曠(西晉音樂大師),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春秋第一美男子),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
“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選自《告子章句上》)
解讀:
孟子說:“豐收之年,年輕子弟大多性情懶惰;災荒之年,年輕子弟大多性情火暴。但這不是因為不同的人性,而是生活環境影響了他們的心態。“
“就像種植大麥,都是在相同時節、在土地上播種;大麥拔地而起,均在夏至成熟。雖然收成會不同,但那是由于土地、雨水、耕種條件的不同造成的。凡是同類,都大體相似,人類也是這樣;圣人,和我們是相同的人。“
”龍子說:’沒看到腳樣就編制出草鞋,不會編成草筐。‘天下的人腳都相似,鞋也都相似。“
孟子認為,人的天性都是大體相似,之所以表現不同,是由不同的生活環境造成的。
“對于食物的口味,天下人也有相同的嗜好;易牙最先摸清了大家的口味。假如對于食物口味的喜好,每個人都不一樣,差別就像狗、馬和我們的差別那樣大,那么天下人如何都能在食物口味上認同易牙呢?對于制作美食,天人下都希望達到易牙的水平,這是因為天下人的口味都相似。聽覺也是這樣。對于音樂,天下人都希望達到師曠的水平,這是因為天下人的聽覺都相似。視覺也一樣。對于子都,天下人都認可他的容貌。除了瞎子,沒有人不知道子都容貌俊秀。“
“因此說,對于食物口味,大家有共同的嗜好;對于耳朵聽到的聲音,大家有共同的嗜好;對于眼睛看到的美色,大家也有共同的嗜好。那么對于心靈,大家就沒有共同的嗜好了嗎?天下人心靈的共同嗜好地什么呢?是理、義,圣人比大家先摸清楚的天下心靈的共同嗜好。理義能夠愉悅我們的心靈,就像豬羊肉能夠滿足我們的胃口。“
孟子認為,既然人類在味覺、聽覺、視覺方面都有相同的嗜好,那么心靈上也該如此。圣人最先發現能滿足心靈的是理義,推己及人,理義能夠滿足所有人的心靈。
這就是孟子給出的解藥。
“理義”是什么呢?
王陽明說:心一而已,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
為了理解理義,我們把心靈比喻成一間房,滿足心靈就是讓房間住得舒適、舒服。
如何才能讓房間舒服呢?
如果心胸尚小,那么房間就不大,除了生活必需品,我們不能在房間里擺放太多的東西;裝飾物品會侵占我們的空間,貴重的物品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令人疲倦,這些東西需要心胸開闊了,擴大房間后才好裝下。適宜擺在房間里的東西就是“義”。
房間如果亂糟糟,住起來會不舒服,我們需要把物品按照條理擺放在合適的位置,讓一切井井有序,這就是“理”。
“義”和“理”能讓我們的房間住的舒服。
我沒在家里放置金山銀山、名人字畫,房間也整理的井井有條,為什么還感覺身心疲憊呢?
那是你把擁有的東西看得太過珍貴,幾件家私被你當成了寶貝,費心呵護,舍不得使用,讓家成了負擔。
不呵護不就很快變得亂糟糟了,細心呵護有錯嗎?沒錯,但凡事要有個度,過和不及都是不“宜”。
況且,哪有用不舊、用不壞的家私呢,如果只知道守,最后只能面對滿屋破敗。你需要按時清“理”換掉壞舊的東西,添置新的家私,這樣房間才能常住常新。
還有,如果小房子住久了,向往更大的房子,那就拿出勇氣和魄力來,不經歷一番購置、裝修、搬家之苦,怎么能住上大房子。
千萬不要在向往和畏懼之間徘徊,那樣既得不到眼前,也得不到將來。
把心靈比喻成住房,是為了提供一種理解的視角,告訴大家孟子的“仁義”并不高冷。至于正宗的藥方,我們還是繼續聽孟子說吧。
2
原文: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niè,新芽)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故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選自《告子章句上》)
解讀:
孟子說:“齊國東南的牛山上曾經樹木繁茂,因為靠近大國國都,砍伐頻繁,現在看起來還茂盛嗎?新生的嫩芽日夜生長,雨露滋潤,牛羊又跑過去啃食,因此牛山像現在這樣光禿禿的。人們看見牛山光禿禿的樣子,就認為那里沒有長過木材,豈知道這不是牛山原本的模樣?“
“那么在人身上,就沒有仁義存在嗎?但若放任良心不管,就像日日夜夜用刀斧砍伐牛山上的樹木,心靈怎么還能美好呢?“
每個人都有美好的人性,只不過茍且的日子過久了,這份人性就被磨損得所剩無幾了。所以,當有人悶悶不樂,郁郁寡歡,不是他天性如此,而可能是他的生活環境出了問題,或是他對環境的看法出了問題。
“人在睡而方醒之時,這時尚未待人接物,心中思慮最接近人的本性。一旦開始思慮,則雜念叢生,剛醒時的“夜氣”就消失了。反復如此,夜氣也就逐漸沒了;夜氣沒有了,就離禽獸不遠了。人看到禽獸,認為它們沒有人性,這難道是人的實情嗎?“
“因此,如果能夠存養,萬物都能生長;若不去存養,萬物都會消亡。孔子說:‘提起它,它就存在;放棄它,它就失去。來去沒有時刻,也不知方向。’這就是心吧。“
夜氣,是指人經過夜間修養,剛醒時的思慮還沒有物欲摻雜,內心澄明自在的狀態。但這種光景很難保持,倏忽之間,各種閑思雜慮就風起云涌,心靈的清凈自在就消失了,你有多久沒有挺直腰板做人了。
人要培養自己原本美好的心靈,就要抓住體會這沒被物欲纏身的瞬間,把這一刻的心態培養擴充開來。
孟子無法告訴你圣人之心是如何模樣,因為人對事物的理解都是基于自己的體會,用語言無法講明。就像學開車時,教練告訴你要半抬離合起步后,你還需要自己多次嘗試體會,才能掌握這個技巧。
孟子這里說的就是一個切實可行的體會方法,實際滋味讓你自己去體會;體會到了,你就明白了。
所以,不妨試試看,在清晨剛睜開眼的一剎那,注意體會自己的心態。孟子的藥方,功夫都在自己身上。
人天生就有顆瀟灑、從容、自在的心靈,但這需要你好好守護,好好保持。
人只需要管理好這顆心,其他所有事都交給這顆心來處理,只要心靈強大、健康、樂觀,還能有什么事處理不了呢。心靈都這般美了,還需要去哪里找詩和遠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