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歌早已耳熟能詳并不陌生。
3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日。春分,介于驚蟄和清明之間。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在這風和日麗、草長鶯飛、鳥語花香的陽春三月,泡一杯香茗,捧一卷詩詞,走進詩人騷客筆下的“春分”節氣,別有一番意味。
“二氣莫交爭,春分雨處行。雨來看電影,云過聽雷聲。”春分時節,冷暖二氣交匯,下起了一場春雨,春雨下起來的時候,可以看到閃電的影子,烏云過處,雷聲響徹。就在前些天,春雨連綿不斷,體感溫度忽冷忽熱。
“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李不勝威。”春分后的春雨不斷讓剛剛綻蕊的桃花、李花和剛剛脫下寒衣的人們都禁受不起,從而告知人們,造物主操縱的陰晴冷暖,變幻莫測,不可預料。
春姑娘即便是來了,但是讓人捉摸不透,就像內向的女孩,比較慢熱漸漸升溫。“春風又綠江南岸”,桃花,梨花,海棠花等各種花卉在春分前后開花爭奇斗艷。
春分就在今天,春分過后溫度剛剛有所升溫的時候,清明就快到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天氣多多少少還是會影響到人們的心情,更何況是這樣一個節日。春天更多的就是連綿不斷的春雨,很是困擾到人們的情緒精神狀態,雖然“一年之計在于春”,但是實際上春天是在為新的一年做準備,不可能剛剛一開始就處于高度精神興奮狀態。
春分時節,溫度回升的時候,人們的活動量也會慢慢增多,出來曬曬太陽,鳥語花香欣賞風景,陶冶情操。“春分前冷,春分后暖;春分前暖,春分后冷”,這句農諺看來過幾天溫度回升有望,不要再懶惰的縮在被窩里了,是時候出來踏青,觀賞春光的美好。
春分:物候
初候,元鳥(玄鳥)至。元鳥,燕也。高誘曰:“春分而來,秋分而去也。”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春分日,民并種戒火草于屋上。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架架格格,民候此鳥則入田,以為候。”
春分:花候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柳瘦。”
梨,樹似杏,高二三丈。葉亦似杏,微厚大而硬,色青,光膩,有細齒,老則斑點。春二三月,百花開盡,始見梨花,靚艷寒香,罕見賞識。又一種千葉,花賦姿迥別。“艷靜如籠月,香寒未逐風。桃花徒照地,終被笑妖紅。”
春分:民俗
豎蛋
“春分到,蛋兒俏”,春分這一天最好玩的莫過于“豎雞蛋”:選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雞蛋,輕手輕腳在桌上把它豎起來。
祭日
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禮記》:“祭日于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此俗歷代相傳。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送春牛
春牛,是古代用土制成的象征農事的土牛。后改作葦或紙扎成。舊時風俗,立春前一日有迎春儀式:地方官行香主禮,由人扮“句芒”鞭土牛,表示催耕迎春。句芒是傳說中的人面鳥身的司命之神,“司祿益食而民不饑,司金益富而國家實,司命益年而民不夭”
放風箏
放風箏是漢族民間傳統游戲之一,清明節節日習俗。風箏又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起源于中國,是一種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的通信工具,第一個風箏是魯班用竹子做的,后來只有皇宮里才有紙鳶。閩南語稱風吹。風箏是一種比空氣重的,能夠借助風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晚唐,人們在紙鳶上加竹笛,紙鳶飛上天以后被風一吹,發出“嗚嗚”的聲響,好像箏的彈奏聲,于是人們把‘紙鳶’改稱‘風箏’現代以風箏,風琴作為統稱,包括沒有哨子的紙鳶。
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來臨,清明也很快來到了,在春暖花開之季,感受春的溫度,春的美景,別待到清明雨落時分感嘆花瓣落下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