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鄉村記憶:小時候過年(上個世紀七十年代)

武陟鄉村記憶:小時候過年


作者:司馬喆


春節,是偉大中華民族流傳幾千年的傳統節日,勞動人民一年一度熱鬧、隆重地過春節活動,是傳承中華文化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體載體。

千百年以來,老祖宗遺留下來的辭舊歲,迎新春,歡歡樂樂慶新年的習俗,幾千年沿襲以往,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勞動人民年復一年過春節,永不俗氣,年年有新意。可見中國老百姓,對年年慶新春這一千年習俗的熱衷和厚愛,也彰顯了春節在廣大勞動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誘人魅力。

我的家鄉,在豫北大平原上,河南省焦作市的武陟小縣,出縣城東南三十里的倒作鋪村。向西有雄偉的太行山和通達南北的鄭晉太高鐵大通道;向南遙望4公里,就是日夜奔騰不息的滔滔黃河。生長在由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千萬年沖積形成的大平原,用黃河水滋潤、澆灌的沃野上,物產豐富,養育著一方勤勞的人民。這里的人民一生喝黃河水長大,具有了黃河那豪放、大氣的性格。也造就了豫北這一帶中華兒女與生俱來的天性,那就是家鄉人民的善良、勤奮、樸實、忠厚、知恩感恩的品德。

一年一度的春節,我們豫北方言叫“年歇”,慶新春、過春節叫“過年(過大年)”。“過年”是人們心目中最最重要傳統節日,也是最幸福、快樂的節日。勞動人民長年累月,不分晝夜櫛風沐雨,不論春夏秋冬,起早貪黑地家里地里忙忙活活,累死累活一年又一年。年歇,就是一年到頭,勞動人民趁農閑時段要好好歇一歇,休養生息,改善生活,放松精神,養精蓄銳,以求來年更好地忙活。平時沒有休閑時間,趁過年的機會走親訪友,與本家四院,左鄰右舍交流感情,加深親情、友情。

(一)

過年,在舊歲的歲末,新一年的年首,為辭舊迎新,萬象更新之始。

臘八、祭灶、年歇來到,這是在豫北家鄉少年兒童中間流行的順口溜。也顯示出孩子們為了過年吃好吃的、穿新衣服、放鞭燃炮、家人團聚、走親戚的急迫思念。孩子們年年期盼過年,年年過年,光嫌過年時間短,天天期盼大年三十那一天快些來到,孩子們那稚嫩的心,真是急不可待。

在我豫北家鄉的群眾中,還廣泛流傳著一個順口溜: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貼畫畫;二十九,換香爐;年三十(兒),再去趕個露水集兒。還有一種說法,三十兒,大人小孩兒都蛻皮兒(換新衣服。”

這是家鄉人民為籌劃過年,對“年歇”前幾天時間的緊湊日程安排。

二十三,祭灶官。一進入臘月,人們就開始為過年做各種準備。到了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老百姓就把籌備過年事務正式列入議事日程。二十三這天,家庭的男主人要祭送供奉在廚房的老灶爺上天,要殺一只公雞,作為老灶爺回天堂的馬騎,向老天爺述職、匯報工作。這是老規矩:男人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不愿月,女人二十三日不祭灶。男主人要把老灶爺畫像從供奉位置上請下來,連同對聯:二十三日回天堂去,初一五更到人間來一起燒掉,并祈禱老灶爺上天言人間好事,下界保佑一家人幸福平安,祭灶儀式結束。

二十四,掃房子。這天,人們要把所有的房子以及院落,從內到外,從上到下徹底清掃一遍,清除屋里、院內污垢、垃圾,處處收拾的整潔、干凈,以全新的環境、舒心的家容家貌迎接新年的到來。

二十五,磨豆腐。大戶人家自己在家加工豆腐、豆芽,一般人家從集上買一些豆腐,吃不起豆腐的人家,只能買一些豆腐渣。還要趕集上會、或在門口購買一些諸如春聯、鞭炮、調味品及水果蔬菜等年貨。

二十六,蒸饅頭。這一天,家庭的女眷們開始忙碌,頭天晚上就發面、醒面,準備各種包子、餃子餡料,要蒸各種饅頭、包子、棗花兒饃等。蒸做的棗花兒糕兩三尺高,是要作為天地君親師的祭壇供品;蒸蛇、鼠、魚、刺猬等動物造型饃,要分別埋在糧食囤、面柜中,以求發家、年年有余;蒸白饃為老人和孩子吃;蒸花卷饃、黑饃、黃饃家庭大眾吃;還要蒸黃面饃及黑面包子,為打發前來討飯的人;還要蒸幾大簸籮各種饃饃,堆積如小山,一直要吃到過破五,甚至到過完元宵節,才開始做新的。

二十七,殺公雞。各家各戶殺豬宰羊,買魚殺雞、鴨、鵝,以備招待客人。

二十八,貼畫畫。過年貼春聯是必須有的,再窮也要買張紅紙找人代寫,人們都要提前幾天備好春聯。到集鎮上買現成春聯的有之,自己動手寫春聯的有之,找人代寫春聯也不在少數。都要在這一天,一個門口不落地粘貼完畢,還要規規矩矩,喜慶氣氛充滿人間。每年春節的前幾天,從我父親開始就為村民寫春聯,又到我大哥、二哥,我在家還是忙著為街坊鄰居書寫“門對”(豫北方言,即春聯)。鄰居們拿來紅紙,要根據他家有幾口門,疊紙、割紙、書寫;除書寫門對外,還要寫一些出門見喜、春光滿院、招財進寶、吉祥如意、清水滿缸、紫氣東來、槽頭興旺等條幅以及福、祿、壽、喜對方等等。

二十九,換香爐。從我記事時起,我家就有三間清涼閑屋,專門扶侍、供奉著司氏家族的老祖宗及牌位。二十九這天,要把家中敬奉的老祖宗軸和牌位都請出來,懸掛、擺布好,請列祖列宗及親人靈光就位。供桌、祭案、香爐擺放到位,讓老祖宗與親人魂歸故里、仙坐清堂,和家族后代團圓共樂,尊享家族子孫后人前來磕頭祭拜、上香進貢,祈求老祖宗保佑族人幸福平安。

三十兒,再去趕個露水集兒。露水集兒,說明這天集市開市早、時間短、規模小。家中過年吃、穿、用的物品,還缺少什么,還有什么東西沒有置買齊全,極早再到集市上拾遺補缺,完美過年沒有遺憾。

在我們家中,大伯哥司宗茂從小沒有爹娘,是奶奶和我父母把他養大成人。解放前他執意參軍服役,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負傷后回國。每年春節前,村里和學校組織開展擁軍優屬活動,學校的宣傳隊、腰鼓隊、秧歌隊都要穿統一服裝、敲鑼打鼓到我家扭秧歌、表演節目;送喜報、獎狀和春聯,為軍屬掛軍屬光榮匾額、掛大紅燈籠、掛光榮大紅花;還要幫助家里挑水、打掃衛生、干各種家務活兒。

過年,是各家親人團圓的節日,不論人在外離家多遠,大年三十兒務必要趕回家里,與親人們團聚。家里老人思念在外的兒孫親人,在外的家人也思念家里老人。每當進入臘月二十,我奶奶天天總要念叨,她在外的兩個孫子回不回來,啥時候回到家里,盼著,念著。每天下午,太陽快要西落時,她都要掂著小腳,站在我家南院墻處,手搭陽蓬向西南大路方向張望。我家在村南面,西南方向有一條大路,是在外的人們回家的必經之路,奶奶還不時地喊我,“小孩兒,大路上又過來個人,你眼好,來看看,是不是你哪個哥回來了?”

在豫北大地上,在我的家鄉,過年是老百姓一年之中,消費量最大、最集中的時間段。也是各商家的銷售旺季,也是商家最好的商機。在這段時間里,經營各種、各類消費品的行商坐賈,也都紛紛備好貨物,擔挑兒推車走出家門、店鋪,深入到各個村莊,沿大街走小巷推銷、叫賣自己的產品、商品和服務,為老百姓過年提供方便,力爭在年歇的消費旺季市場上,盡可能多分一杯羹。

過年,家家戶戶敬拜祖德宗功,與列祖列宗和已故的親人,同福同樂是頭等大事。從三十兒這天開始,一直到元宵節過年結束,老祖宗和親人牌位的供堂前日夜燈火長明,人來人往,各種供品豐盛,香煙繚繞;供案上要擺放好酒、各種肉、花糕、各種菜肴、水果、糕點等多種供品,點燃一爐香火,顯得肅穆、莊嚴。吃飯前,都要鳴炮、奏樂,驅邪鎮宅。全家男女老少列隊向列祖列宗、養育我們的恩人磕頭作揖,行叩首祭拜大禮,尤以三十兒、初一、十五最為莊嚴、隆重。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家族幸福平安,興旺發達,人旺、財旺、運氣旺,一年比一年好,家族多出人才,出優秀人才,為司氏家族榮光,為中華民族復興服務。

司氏家族其他各家族人,分別在男、女主人的帶領下,也要帶上供品、鞭炮、香火,前來祭拜老祖宗,行叩拜大禮,向已故先人進孝感恩,懷念祖宗親人的大恩大德。

父親還讓我端上餃子,到院內各個房屋門口前,舉碗供餉各位門神;三十兒、初一的傍晚,還要到各個門口兒點燈發光,以求門神保佑家人出入平安,事事順利、時時吉祥。

每天吃飯前,還要到在庭院中間擺放好的祭壇前,鳴炮焚香,行叩拜大禮,祈求禱告天、地、君、親、師、七十二位全神顯靈,保佑人間平安,沒有戰亂,世道和平,年年風調雨順,沒災沒荒沒害,來年好年景,五谷豐登,吃穿不愁,福滿人間。

這樣的禮數,一直保持到過元宵節,甚至一直到出正月,過年的年味才算基本結束。

在豫北家鄉,老百姓一般都會把子女的結婚時間定在春節前后。一是因為進入臘月沒有忌日,天天都是良辰吉日,又有過年的喜慶氣氛;二是因為過年時,人們都有空閑時間,家人從各地回家團聚,也有了各種物資準備,更是為了節約時間,盡量減少人力、物力、財力的付出成本。

老百姓為了過年,可以說是不惜傾其所有;平時儉省節省,過年都要大方大方;平時缺吃少穿,過年也要好吃好喝兩天;平時忙里忙外,過年也要輕松休閑幾天。

年歇來到,大姑娘要花兒,小男孩兒要炮,糊涂老奶奶要核桃(老奶奶準備大年初一早上分發給前來給她拜壽的孩童)。從上到下,從老到幼,都在籌備、準備過年應該有的物品。寧可有余有剩,決不能沒有;寧可派不上用場,決不可沒有準備。

除夕這天,廚房水缸要挑滿水,空盆兒、閑罐兒也要裝滿水,水是生命之源,滿滿蕩蕩運氣旺,滿滿蕩蕩福氣多;夜里廚房門要敞開,好迎接老灶爺五更回家;院內燈籠要長明,好讓各路神靈順利回來,也讓妖魔鬼怪無處躲藏;院里點放的鞭炮紙屑不能清掃,更不能傾倒外邊,表示金銀財寶遍地有,來年財氣更加紅紅火火;傍晚,還要用一根木杠橫在大門口,擋住旺財氣、好人氣、好運氣不外流,外邊的晦氣進不來;晚上,一家人都要洗頭、洗腳,洗洗頭,年年有吃有穿不發愁;洗洗腳,出門在外走近走遠不打鍋(豫北方言:不傷腿腳,不落后的意思)。

在這幾天里,孩子們都沉浸在無比的歡樂與興奮之中,夜里都早早入睡。除夕有守年夜的習俗。一般都是年輕人的事,一到子夜時分,人們點著火鞭,燃放大炮,你家五千頭兒,我家一萬響;把寂靜下來的夜空照得通明,響聲此起彼伏,雷動天地。

夜很深了,人們都已進入夢境,可忙忙碌碌多日的母親,還在昏暗的燈光下,為她的孩子們天明后的穿戴忙活著,緊張地穿針引線,甚至直到天亮。

(二)

迎來新年第一天,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做盲撞的事;屋里院內燈火明亮,家里要保持安靜,說話要輕聲細語,不準大聲喧嘩;起床,也不能像平常大聲喊叫,以免驚動各位神明。

大年初一,第一個起床的還是父母親,他們先向天地神明、老祖宗磕頭行禮,再來到廚房準備一家人的早飯,那就是煮餃子了。

母親煮好了餃子,父親開始點燃鞭炮,在鞭炮聲的催促下,小孩子們慢慢穿衣起床。全家人洗簌完畢,首先就是給老祖宗磕頭;接著按輩分先給爺爺、奶奶磕頭、問安;再給父親、母親及長輩磕頭、問安;這些禮節進行完了,全家人圍在一起吃餃子。我年齡小,臉皮薄,愛面子,害羞,就害怕磕頭,總是東躲西藏的,奶奶總是說,“小孩兒,出來吧,不給奶奶磕頭,也叫你吃餃子。”

這時,東方的紅日還未露臉,本家四院的族人,都帶著鞭炮、香火、供品前來祭奠老祖宗,給列祖列宗磕頭行禮;每當有族人來給老祖宗上供,一放鞭炮,就有很多小朋友爭著撿拾未燃放的鞭炮。東西兩頭兒的街坊鄰居也都陸續來到家里拜年,先給老祖宗磕頭,再來給奶奶拜年。

大年初一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從頭到腳都穿戴一新,成群結隊或三三兩兩結伴兒走出家門,互相走動大拜年,拜年活動從早上一直持續到下午。人們挨門逐戶上門拜年,看望長輩,問候老年人。即使走在大街上,遇見自己的長輩,也要跪地磕頭、問安,遇見平輩要互相問好。這種過年大走訪、大拜年的禮俗,顯示出村民之間,族群之間,街坊鄰居之間,尊老愛幼,輩分有別,長幼有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和優秀文化。一年一度的過年相互走訪拜年,可以加深族人之間、人與人之間、村民之間的友誼和感情;還能化解平日里人與人之間結下的誤會、恩怨、隔閡和矛盾;還可以使反目成仇的人握手言和,重歸于好。總之,通過拜年,加強了村民之間的團結,使村民友好和睦相處,這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同時也給下一代孩子們和年輕人起到引領、示范、教育作用,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我身段從小瘦弱,個子長得較小,街坊鄰居都叫我“小貓兒”。奶奶讓我初一晌午十二點,抱著院子里一棵大椿樹,嘴里禱告說:“椿樹王,椿樹王,今天和您來商量,初一正午許個愿,一年一年往上長,您發粗來,我長長,您發粗來做大梁,我長長來穿衣裳,長大做個帥兒郎。”

初二,人們開始串親戚、走親訪友。每個家庭都是先串新親戚、近親戚,后串老親戚、遠親戚。新結婚和已結婚的兒媳、孫媳與出門的閨女,一定要在初二這天回娘家。在親戚當中,這都是最重要的新親戚,也叫新客。家人都不敢慢待,置辦厚重的禮品,早早打發上路;有車的套車,有快牲口的不用慢牲口;有騾馬的騎騾馬;也有步行的。出門的閨女回到家里,和新女婿要先祭拜老祖宗,再給爺奶、父母及族內長輩磕頭問安。新媳婦、新女婿要有專人帶領,到家族內本家四院逐戶認門兒,給長輩磕頭拜年;新人不磕空頭,多少都要給新人封個紅包。在拜年過程中,都少不了有同輩人如兄弟嫂、晚輩人如侄孫,出來給新媳婦、新女婿抹花臉的風俗,相互嬉鬧、開玩笑,以此來開心、逗樂,活躍氣氛。

老百姓過年串親戚,你來我往,加深親情,增進情誼,和諧交往,這也會促進社會和睦。老百姓串親戚,探親訪友,看望親朋近支活動,一直持續到元宵節以后,不出正月,都是在過年。

(三)

正月初二撈撈飯,初三趕雜面,這是豫北家鄉人民過年習俗。人們接連幾天吃油膩食物,要改一下口味,吃比較清淡利口的飯菜。也是人們為了不浪費,把幾天吃剩下的剩菜充分被利用,加工后吃掉;把小米在鍋里煮半熟撈出,再上鍋蒸煮熟透,和現在蒸大米差不多,配上幾天混合的剩雜菜一起吃,很開胃利口。

過了初五,俗稱“破五”,人們休閑無農活,家鄉的人們就開始籌劃過年的娛樂活動,主要是定戲班兒唱大戲和搭建各種秋千,老百姓以此自娛自樂,所有費用由村民分攤。

給戲班兒寫聘書,要定時間、定規模、定酬金,大戲一直唱到元宵節,三里五村兒的群眾紛紛前來觀看。人們聚在一起,姑娘們攀比各自的新衣裳,談論誰家的女婿長得帥;小孩子們比比誰的壓歲錢多,誰的鞭炮響;老人們在一塊兒多是談論村上三爺的年齡最大,二爺的身體最好。

村民自己動手搭建的秋千多種多樣,有過路秋千,高三丈,闊兩丈,搭建在中心大街,壯小伙子們還要進行蕩秋千比賽,看誰蕩得高、姿勢美、動作雅;磨磨秋千,用馬車輪一頭埋在地下,一頭在上,小孩坐在上面樂口大笑,兩個壯小伙兒躺在下面用力猛蹬;擔擔秋千,在一個石磙上,放一長木桿,兩頭各綁一套繩索,可以坐小孩兒,兩個大人用力推轉木桿,帶動兩頭的孩子上下旋飛。各家各戶在自己家里,也有自己的秋千,讓自己孩子玩。過年期間,各種群眾娛樂活動豐富多彩,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老百姓過十五十六元宵節,重視程度和規模僅次于過大年。在我的家鄉,人們把元宵節稱為小年兒,過元宵節叫過小年兒。在過年原有的娛樂活動基礎上,不少村莊都有自己的娛樂會所組織,又多了各種燈展、鑼鼓表演、舞獅、舞龍、背閣、抬閣、跑漢船等民間藝玩兒雜耍活動。

年歇,回老家過年;年歇,在家鄉過年,千年舊俗不變。年年過年,年年新年,年年過年,年年盼年。過年,讓人們不管走到哪里,讀鄉音,書鄉愁,思鄉情,念鄉恩。在家鄉過年,增進社會的凝聚力,向心力,建設、鞏固和諧社會的民間基礎,為三農的振興、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農村,全面實現小康幸福生活,從新的起點,向更新、更高的征程前進。


作者簡介:司馬骉,武陟縣二鋪營鄉倒作鋪是故鄉,景孝堂司氏十九世傳人。喂過豬,種過地,養過兔,教過學,經過商,修過路,做過書吏,當過記者。平時愛好寫作、欣賞文學作品,還不時動手寫上三言兩語。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431評論 6 54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637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555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900評論 1 318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629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976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976評論 3 448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139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686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411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641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129評論 5 36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820評論 3 35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233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567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362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604評論 2 38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