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其變——感知情緒的力量

昨天的課程是關于語言的,從語言我們可以感知自己的情緒。

這幾天上課,我一直想起永澄老師介紹的他爸爸的故事。一天,一位心理學老師問永澄爸爸,你平時這么有禮貌,累嗎?永澄老師當時想,爸爸會說,肯定累啊。結果永澄爸爸說,不累。不累是因為這已經成為習慣,無論是對待生氣的人還是需要幫助的人,永澄爸爸永遠都是一樣的反應,溫文爾雅,這個反應就像每天刷牙、吃飯一樣自然。當時聽完,我就很佩服永澄爸爸。

對自身情緒的控制和調節能力,成為衡量現代人素質的重要標志。我認為,能控制和調節好自己情緒的人,是有很大的自制力。情緒這個東西,摸不著看不透,他是我們自身情感的表達,通過我們的語言和動作表現出來,有的時候我們無意識的一句話和一個動作就是我們情緒的真實表現,而有些情緒表達出來的意思,傷人我們還不自知。

體會

1.任何負面情緒背后都有積極的意義。直面自己的負面情緒,和小我在一起,體會負面情緒背后的積極意義。具體可以參見情緒專題

2.控制小我。小我在人兩三歲時慢慢長大,是基于恐慌和害怕成長出來的人格體。小我可以被強化,尤其是不安全感會刺激恐懼的滋長。當小我的力量逐漸增強,你就很難控制住小我。不要給自己喂養更多的恐懼,屏蔽小我的糧食來源。

3.后知后覺。你是不是經常會感慨“明明什么都知道,為什么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呢”。很多人對情緒的察覺都是在后知后覺這一部分。這一部分主要是有意識無能力。提升能力的途徑就是不斷的刻意訓練,可以借助永澄老師提供的“積極主動自我察覺表”。

實踐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