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其變——分身術第2法則:拉住奔跑的“大象”

引言: 佛教經典之一——心經開篇即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菩薩,梵文中釋意為“覺有情”、“道眾生”。在大乘佛教中指“開悟有智慧經過修行將來可以成就佛果位的修行者。”大乘佛教對菩薩的解釋我的淺層理解為:開悟是因為不斷的覺察發現執念引起的各種虛妄之相,進而探究本相過程。所以,覺察內觀,把握個體的起心動念,是修行的第一步。我想永澄在本節課最后提出的心經,是將訓練營的覺察術訓練概括到了一個哲學理論的高度。心經雖然短,但是包含大智慧,隨著對自我覺察的不同層次的修煉,我相信會得到更多的學習感悟。

一、回顧——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學到要覺察語言的力量,因為語言可以構建人生。所以我們要覺察謹慎負責任地對待我們說出的每句話,話語或者語言的背后,究竟我們能觀察到什么?這正是永澄設計課程的邏輯思維,人們都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我們很多時候都相信自己看到和聽到的東西,那么要一步步探究小我,我們先從自己說的和聽別人說的話語中入手分解,探究小我類型、表現形式(言語trigger列表),工具化訓練找到言語中隱藏的小我。

二、本節課我們學到什么?

1.永澄帶我們往本質走進了一步,即語言背后的情緒到底與小我是什么關系呢?人們常說:情緒像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水,水流的力量可以經年累月改變流淌過東西的形狀、位置甚至摧毀經過的一切。情緒的力量巨大,如果沒有覺察,不能找到負面情緒背后建設性的積極意義,及時疏導,情緒一旦被沉淀,遇到合適的出發觸發場景,就會頻繁爆發,帶來巨大的破壞能力。課程開始,永澄老師拋出的問題就是引導我們用TMBRT(甜面包熱湯)行動本質模型分析我們一直出現的情緒問題。繼而,用著名的“踢貓效應”告知我們分離覺察小我,回復理性自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我們在“踢貓”的任何環節能分身覺察自我情緒,果斷喊“停”,就能讓奔跑的“大象”-小我回復自我。 原來,小我是躲在情緒后面,被情緒豢養的一只寵物。

2.小我是什么?

這頭我們用負面情緒、言語和錯誤的信念一直喂養的“大象”到底是什么?這段非常精彩,因為永澄從小我產生的歷史,與情緒的關系、喂養的食物、體型的大小和影響以及對積極主動習慣養成的危害性做了深入的分析。讓我們一一闡述:


a. 歷史:從2歲開始由社會集體意識對人進行影響產生。——首先明確小我是后天習得,也意味著我們可以后天習得對小我的轉化。l


b. 與情緒的關系:小我是以恐懼為基礎,與自我不能分離。——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底層情緒的觀察,分離出不同與自我的小我。

c. 食物:負面情緒——不安全感、憂傷和恐懼等。

d. 體型:可以無限大。

e. 影響:小我經過豢養可以變成一匹奔跑的大象,脫韁的野馬。負面情緒既可以成為小我的trigger同時也充當小我的食物,讓我們無法在刺激和回應中做出正面的選擇,最終困在情緒中無法動彈。

3.如何對引起小我的負面情緒進行轉化?

這里我用了轉化而不是解決負面情緒,因為我認為情緒在于疏導,改變念頭和對以往出現的問題換個角度去思考,也就是找到負面情緒背后的積極意義,進行正向的思考。永澄老師提出的負面情緒處理5個階段:

首先覺察到負面情緒,用分身的方法來和小我對話,當我們被刺激的時候,在第4步調整階段要處理的就是看到消極情緒背后的積極意義,把它思考為能夠帶來存在價值和行動方案的觸發器,轉化成積極主動的思考力和行動力。

4.訓練情緒覺察力,我們要經歷的4個階段:

這四個階段,每升級到上個階段,意味著對被小我的控制力減弱,在刺激和回應中做選擇的能力加強一級。 我們目前的狀態是后知后覺,知道分身術和要練習覺察,但是能力不足。所以要加強可以訓練,能夠將來做到事情一發生,瞬間分身,能夠快速處理當下情緒的當知當覺階段。最終的期望目標是達到能夠知道自己究竟是誰,我的使命是什么的先知先覺階段。四階段理論也為訓練覺察力界定目前位置、還需要修煉的能力以及未來達到的高度。

5.最實用的工具列表——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小我食物表”。理論干貨滿滿,我們還是要落實到實踐。深入了解了小我的情緒本質,我們如何覺察,練習我們的分身術呢?永澄老師一如既往把負面情緒(Trigger reminder)做成列表,福利大家,讓我們跳出來對比自己的情緒。見下表:


抽離復雜問題的背后本質,將改變關鍵點梳理出來,是我認為永澄老師最厲害的秘籍武功之一。對照此表,我們結合“積極主動自我覺察表”練習,哪怕一點點的改變,一直練習下去,我們就會獲得成長。

6.實操作業展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