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門學問,當我們開始學會走路時,會去思考如何才能避免撞傷和走得更好看,而當我們解決完這些問題之后,我們開始想要去奔跑,因為這會使我們感受到風的溫暖和喜悅,但在奔跑里我們同樣會去思考如何避免沖撞和跑得更快。
你看,每當我們學會一樣東西,即是我們開啟另一條路的旅程,但你會發現它們之間是有關聯的,而這種關聯就是生活的學問。
幾天以前看完徐滬生的《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歡喜》,這是他的第四本書。
記得我喜歡的一個作者說當她出第四本書時,她才有勇氣將這本書介紹給自己的朋友,不是因為它很好,而是因為這是在她的寫作旅程中開始逐漸走上成熟的開始,它是她的很好。
1? 選擇
書中講述了十三個故事,也是十三種人生的悲喜。這些故事初讀下來我是不喜歡的,不是因為故事不好,而是講得讓人心生悲痛,需要暫時歇息,才能繼續讀下去。
像第一個故事“癌癥”里,五十多歲的惠姐在此之前結束婚姻,創建公司,奔波生活,沒日沒夜的工作和賺錢,直到被突然查出患有直腸癌后,開始結束了之前的勞碌,安心療養和生活,并在不久之后獲得了一份人人羨慕的愛情。
雖結局為喜,可是我們都要明白這個女人在此之前付出的艱辛,她曾選擇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事業的成功,又因癌癥的病痛喚醒對生活的美好,她是吃過“毒蘋果”的白雪公主,所以她的幸福來之不易,只叫人羨慕和祝福。
但生活有太多面,有些人很幸運,是因為她們盡管歷經磨難,卻依然在最后獲得幸福,而有些人是不幸的,即使幡然醒悟,卻無法力挽狂瀾。
2? 承受
第五個故事“女兒”里因一時沖動而結婚的阿何,她的身上有很多現代年輕人的影子,因一個念頭就馬上行動,確實是值得贊揚的事情,可是如果放到“結婚”這件事上,就需人去慎重。
看奇葩大會第一期有個女孩說她二十歲的時候就與一個一見鐘情的男生結了婚,雖然之后分開了,不過這份經歷使她銘記。可這件事放在阿何身上,卻是會令她痛苦一輩子的果。
后來,我去思考為什么她們兩人之間就有這么大的差別呢?一是女孩是心甘情愿,而阿何是將就而為;二是女孩是在沒有任何拖欠離開的,阿何卻是在已有女兒的情況下離開的。前者可以拍拍屁股走人,而后者在不清醒的狀態放棄了自己的骨肉,這是她自己造的孽,所以她必須承受。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當你去做一件事時,你務必問清自己是否可以承受得起這之后所有的后果,它不會因為你年少無知,亦或成熟穩重就偏頗于你,它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
想起褚老說過這么一句話:“經歷對每個人都是一筆財富,但一個被經歷的苦難壓倒的人,是無法獲得這筆財富的。”
這個故事的結局顯而易見,阿何會每天生活在悲痛中,她的選擇沒有錯,只是她無法承受這個結局,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所有人無法改變的。
3? 珍惜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名字: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歡喜。這與我們的人生何其相似。
達達令說過一句話:早日去接受殘酷無情的大浪,比起掩耳盜鈴的視而不見,要更加真實,更加讓我對自己的人生有信心。我深覺這本書的意義用這句話來概括再合適不過。
在這十三個故事里,我們是看別人的人生,在故事之外,我們在過自己的生活。可我清晰地明白這些故事其實正發生在我身邊,我不知道,并不代表它不存在,而我有幸能夠提早了解,是生活給予我的意外之喜,也是提醒我這就是生活真實部分,我應該謹慎和倍感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所以,歡迎你去這本書里了解這個真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