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在解讀書中文官時,提到萬歷皇帝本來是一個勵精圖治、胸有大志之帝,但是最終因為現實和理想之間落差的多次打擊,選擇了消極的態度來度過大部分在位時間。而導致他徹底墮落的導火索,便是立太子一事。
萬歷這個有大志之人,在這個文官沆瀣一氣的時代,注定內心憋著一股氣無處安放,自己的意見總是被某些心機重的大臣利用制度和傳統打擊,比如在宮里自己操兵(咳咳,別想歪,操練禁衛軍)就被威脅安全為由荒廢掉。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位善解人意的妃子——鄭妃。她對于萬歷是那么的了解,那么的關懷,仿佛她就是為他而生。她也成為他活下去的一部分動力。更為可喜的是,沒過幾年鄭妃就為他生了個大胖小子常洵(當然姓朱)。可是不幸的是,在常洵以前,已經有王妃(當時公認的王后)的孩子常洛了。可偏偏常洛還沒被冊封為太子,萬歷就特想把愛妃的孩子立為太子。上回說過,在明末,傳統思想禮法已經在文官心中根深蒂固,立非嫡為太子在他們看來簡直大逆不道。于是無數人上書,輪著上書,不停上書,把萬歷頭都上爆了 (萬歷:
( ╯‵□′)╯︵┴─┴)。萬歷真的累了——我什么都干不了,老子的繼承人都輪不到老子定,老子不干了!!此后便是一蹶不振。把一切都交給積淀了幾百年的、已經開始腐爛了的帝國固有制度(也就是交給文官制度)。其實,我認為如果萬歷能再強硬一點,把這個事自己做了主,來個殺雞儆文官,說不定就能把自己的思想給貫徹下去,說不定就能改變明朝衰落的命運,說不定現在世界的格局都會改變。(只是可惜沒有如果(つД`))
書中多次提到這次太子事件對萬歷的影響,這誘發了我對于探討歷代怎么立太子的小小興趣。溯源來說,自從進入父系社會,部落首領的傳承是通過禪讓的,比如堯舜。但是誰能保證這就是立賢?誰又能說清楚兩代首領之間有沒有什么利益或者其他曖昧不清的關系在里面呢?至于為什么不直接立兒子,我猜測是因為聚落的發展時間不夠長,沒有形成強烈的家庭理念和血緣理念。這不在禹病死以后,他的兒子啟就通過各種手段當上了新的首領,開啟了世襲制為傳承手段的夏王朝。到了周,禮制俞為完善,形成了完整嚴密的血緣傳承制度(就那個天子,士大夫,卿,士),嫡長子繼承制從此開始。
自此之后,“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在各個王朝穩固存在,凡是想立非嫡系為太子的皇帝基本都失敗了。雖然最近的各種宮斗劇里面也有各位娘娘搶著讓皇帝給自己兒子封太子的情節,但是大多數娘娘都是合理競爭——先上位成為正宮,兒子必定名正言順的成為太子。歷史上成功打破嫡子魔咒的李世民,還是通過各種骯臟卑劣的手段成功為帝的,不足以說明廢嫡可行,而且最后他自己也是沿用了立嫡制度...
到了清代,一切都變了,高度的君主專制并沒能和嫡長子繼承制相得益彰,清朝的立太子制度反而是個更有趣的東西。其實我還想過為什么清朝不延續嫡長子繼承制,網上有個人一語驚醒夢中人——人家就不是漢人,憑什么用你漢人制度?對哦,人家是滿清貴族,能攻破明關,自說明人家有自己的一套。 在清朝不太平的時期(前期),皇位繼承比較混亂,出現過長子繼承,出現過賢子繼承,這都是形勢選擇的結果。康熙帝立過太子,他兩立兩廢,反倒引發了九龍奪嫡,皇室之間發生了慘烈的殘殺。從此清朝不立太子。自雍正之后,實行秘密立儲制——皇帝生前不立太子,但會秘密立下遺詔,只有在皇帝駕崩以后才能打開遺詔,確定太子人選。(網上有人說這玩意屬于立賢,又有人說這個被滿清貴族操控利用,這我也說不清楚,大家自行定奪)。
胤礽因為太子制度的廢除也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太子(和最后一位皇帝溥儀有異曲同工之妙)。
('')??完工,有緣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