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是職場人繞不開的話題。
我們多少都了解一下,GTD、番茄工作法、四象限法等等,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問題:不可追問。
在大多數人的理解里,這些方法不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情”嗎?
是。
但是,然后呢?
人不是機器,時間就是我們的生命,難道我們消耗自己的生命,只為了完成更多的工作嗎?
既然不是,那我們做時間管理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這個困惑在我讀了《五種時間》后,有了一些啟發。
這本書的作者是王瀟,也叫瀟灑姐,趁早創始人。
從2008年創建“趁早”開始,到現在已經十幾個年頭了,曾獲得過「第十屆作家榜金獎“年度企業家作家”」稱號,《五種時間》是她的第八本書。
比起王瀟的前一本書——《時間看得見》,《五種時間》要系統得多。
王瀟自己在序言中也說到:
嚴格來說,《時間看得見》更像是趁早文創產品的使用說明書,仔細說明和示范了什么類型的人,在何種情況下,應該怎么思考和使用時間管理的紙本工具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有人說,《五種時間》是“時間管理的書籍里,最有新意及最能實踐的一本書。”
我挺同意的。
1、什么是五種時間?
一般我們劃分時間,都會用客觀的時長。
但王瀟這次沒有,她打破了時間的客觀性,用「目的」對時間做了重新劃分。
不單純是“這段時間里,我做什么事情”,而是“這段時間里發生的事情,在解決我人生的什么問題,或者朝某個希望的方向走了一步。”
書名里提到的「五種時間」,分別是:
生存時間
賺錢時間
好看時間
好玩時間
心流時間
先解釋一下「生存時間」和「賺錢時間」 。
生存時間,即:
“大多數人在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里,因為自身能力不足和外部條件的限制,無法做到主動選擇而被動處于的時間分布。”
強調“被人安排”,“不得不”。
而賺錢時間,則相反,是更主動的,更自發的,創造更多價值的過程。
只看「五種時間」的名字,是不是有一句潛臺詞冒出來了:不是所有時間都需要管理。
我們做時間管理的目標,是為了獲得時間分配的自由。
想象一下:
如果沒有生存的壓力,沒有那些“不得不”,你會如何分配你的時間呢?
更多的好看、好玩、心流,對嗎?
那么,為了達到這種理想狀態,我們需要做什么?
盡可能壓縮、減少生存時間,或者將其轉化為「賺錢時間」。
這才是「生存時間」的管理目的。
一旦有了這種意識,你就會發現:上班摸魚很不劃算。
一來,摸魚不能讓必須完成的事情消失;
二來,摸魚的很可能「延長生存時間」。
畢竟摸魚的“理想預期”都取決于外在因素,結果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不是嗎?
既然如此,如果「上班」還是你的生存時間,你有兩條路可以選:
①提升能力,從而減少生存時間的占比;
②將生存時間轉化為賺錢時間,變被動為主動。
有了新的目標,再配合你所知道的時間管理方法,就不會覺得“沒用”“沒意義”“何必”了。
因為你每減少一分鐘“不得不”的生存時間,你就給自己爭取了一分鐘“可以自由分配”的時間。
有了“可以自由分配”的時間,你才能去到你真正想去的地方。
2、時間折疊
既然重新劃分的時間,突破了時間的客觀性,就像二維變三維,呈現的效果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舉幾個例子:
當你在通勤路上聽書或音頻故事,原本1小時(假設)的生存時間上,就疊加了一段好玩時間。
當你坐著辦公累了,選擇站立辦公,你疊加了一些好看時間;
當美妝博主在直播化妝的時候,這是他們的好看時間與賺錢時間;
當科學家沉浸于研究時,這是他們的心流時間與賺錢時間。
這就是二重的時間折疊。
還可以繼續。
當全家一起專注鍛煉,你同時擁有好玩時間、好看時間和心流時間。
當然,每段時間做什么,屬于哪一類,幾乎只與這個人當前的狀態相關。
也就是“五種時間”的非唯一性。
用王瀟的原話說:
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場景、身份、需求下,可能屬于不同的時間類型。有很多因素影響時間類型的劃分,包括你的職業、年齡、社會身份、身體狀態、直接和間接目的。
有一則小寓言: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們聊天一下午,他的羊放完了,你的柴呢?
這一下午,對你來說,只是好玩時間;
對放羊的來說,確屬于生存時間上疊加了好玩時間。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牛人的時間管理方法,我們就算知道了也學不來,即便學來了也會覺得“別扭”“不實用”“堅持不下去”的原因。
了解了“時間可以折疊”之后,我們來看幾種不同的模型。
①機械麻木的人
幾乎被生存時間完全占據的人,在不多的業余時間中,全部被娛樂填滿,缺乏心流時間、好玩時間與好看時間。
②富有但不幸福的人
與前一種相比,賺錢時間代替了部分生存時間,好玩時間不算多但也屬于娛樂消耗,心流時間與好看時間依然匱乏。
③邋遢但幸福的人
有些藝術家、創作者或科學家,每天沉浸在心流時間中,喜歡有趣的靈魂多余好看的外表,他們的心流時間、好玩時間與賺錢時間是折疊的。
④土豆沙發人/肥宅
或許他們也不在意是否好看,可這不是因為有自己的熱愛與追求。相反,正因為缺乏熱愛,才導致他們沒有真正的心流時間,從而被大量的好玩時間綁架。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稱號,英文中叫“沙發土豆”,日文或中文中叫“肥宅”。
⑤美麗而蒼白的人
與肥仔相比,除去生存時間外,他們更喜歡研究穿搭、美妝、拍照等,并以此為樂。不喜歡深度思考或者拓寬眼界。
不是“你是什么人,決定了你如何分配時間”,而是“你如何分配時間,決定了你是什么人”。
我們熟悉的村上春樹,如果把他的一天變成模型,結果是這樣:
當然,我們不是作家,不必照搬別人的模型。
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節奏,在研究了很多人生平衡理論之后,王瀟給出了一個“五種時間理想模型”。
其中,理想模型的特點是:
心流時間的占比盡可能高;
心流時間盡可能與其他時間發生折疊;
生存時間的占比盡量低。
這只是參考,隨著不同階段的追求不同,理想狀態也是變化的。
可以明確的是:如果你在一切時間分配中都追求心流,那么生活會呈現一種全新的快樂。
3、動態改變
有一期《奇葩說》,話題是“做人,要不要過度努力?”
傅首爾的答案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她說:
在李誕還不是李誕時,他發了一條微博,‘人生又不是奧運會,干嘛非得拼命奔跑?’
我聽完就覺得他的話踩到了我的尾巴,因為我就是過于努力的那類人。
我經常在板凳上寫東西寫到深夜,現在的我,讓全家過上了好生活,最感謝的就是我努力坐冷板凳的那幾年。”
二十幾歲,生活被大量生存占據,這不可怕;
可怕的是到了三十幾歲、四十幾歲依然如此。
一開始的我們都有迫不得已,但是不要慌,因為你知道,只要你的方向是對的,生存時間會有過去的時候。
我很喜歡一個小故事,是一位馬拉松運動員分享的。
那是1984年東京國際馬拉松的冠軍,當時特別冷門,很多記者采訪他奪冠的秘籍,他只回復七個字:“憑智慧戰勝對手。”
大家都不理解,直到十年后,他在自傳中寫道:
每次比賽前,我都乘車把比賽路線仔細看一遍,并記錄沿途醒目的標志,例如一棵大樹、銀行、高高的鐵塔…從比賽的起點到終點。
在正式比賽的時候,我就會把這些標記當作一個個目標,當我跑過第一個目標,就沖向下一個目標,以此類推,直到完成四十公里的路程。
而在此之前,即便是冠軍,如果眼睛只盯著終點,沒跑多遠,就會被剩余的距離嚇到退縮。
這就是《五種時間》除了“新意”外的第二個特點:“能實踐”。
給自己設計一個理想模型,再對比現在的模型,你就知道目的地,知道起點,也就知道了距離。
除以你給自己的時間,便有了“沿途醒目的標志”。
剩下的事,就是每天一點,去向更好的未來。
寫在最后
以終為始,這是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出的習慣之一,在閱讀這本《五種時間》的時候,我能感覺到字里行間都有這個詞。
了解自己想要的,才能倒推出過程。
而不是隨波逐流,走到哪里算哪里。
當然,關于更多“超越生存時間”“構建賺錢時間”,以及“找到自己人生目標”的方法,書里挺詳細的,我就不越俎代庖了,有興趣可以讀一讀原書。
回顧一下我覺得最受啟發的2點:
① 時間管理的目的,是擺脫“不得不”,贏得時間分配的主動權。
② 如何分配時間,決定了你是怎樣的人。
希望在人生這條路上,我們都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