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以我一個大學生的身份談點我對國家頒布的創業政策的看法,見識淺薄,觀點不中立,主題明白。
背景:強哥在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致開幕辭時,提出“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口號,接著一股席卷全中國的“全民創業”浪潮被掀起,再接著各種鼓勵創業的新政策紛擁而至,這樣一股“春風”也吹進了原本寧靜的大學校園。
僅與外面世界只有一墻之隔的不安分者,嗅到了這股改革浪潮,懷揣著這股濃烈的創業夢,紛紛“下海”。大學生賣手抓餅年入250萬;種香菇年產值達1000萬元;80后乞丐網上賣燒烤500元起家賺了400萬,重慶美女大學生做微商賣面膜月收入超50萬......各種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案例開始被媒體紛擁報道。在我所處的學校里(湖南二本),原本蠢蠢欲動的一部分人更加按捺不住了,開始相信自己是那頭“風口上的豬”,起風了,豬也能展蹄高飛。
可是大學生,你知道嗎?比較權威的說法是大學生創業失敗率高達90%,這還算樂觀的??墒俏抑来髷祿Α耙Фㄇ嗌讲环潘伞钡哪闫鸩涣硕啻蟮牟?,你也許在問“別人都能成功,為什么我不能!”可是你幾時又看到過?賺取眼球又或者是宣傳政策的媒體報道過大學生創業失敗的案例。我猜可能是因為太多、太普遍。媒體也許會報道一只公雞開始不打鳴,開始下蛋,但他絕對不會報道一只母雞又多下了幾個雞蛋。這是別人的職業,少怪。即使明知前面是條充滿荊棘的未知之路,對未來充滿好奇的你,也許還想著看看路上的風景。
可是創業畢竟是場交換,用已有的資源換取對等的資源,對于我們來說,除了滿腔熱血,其實真的一無所有?,F實的社會不會對弱者投向太多同情目光。在此之前,我也不落俗地在學校轟轟烈烈舉辦創業大賽,創業培訓的時候,參加過一個社會老師的創業培訓。我在一個創業游戲失敗后,這樣說過,“我現在才20歲,我可以等,我可以30歲成功,甚至可以40歲成功,我可以失敗10年,甚至20年”,老師問了我,問我失敗是不是需要付出代價,失敗的代價往往是錢,你的錢從哪里來,從父母嗎?我無從回答,但是她提問之后,我為自己的自私惡心。一個剛脫掉貧下中農帽子的家庭暫時是無法加入新一輪的無產階級致富新浪潮。
創業的確能解決就業問題,創業帶動就業卻也只是一小部分。公認的事實是國家發展遇到瓶頸,創業能帶動經濟活力,理由是哪怕你創業的過程中不幸失敗了,你也在為經濟做奉獻,因為你為創業失敗付出的代價像是腎上腺被注入到商品交換中。站在國家層面上,哪怕是創業失敗了千千萬萬個公司,只要成功了一家類似蘋果的公司,他也是有利的。
我看了很多人相傳某某某大三買了車,我也不想大書特書大學生創業失敗,我感覺我在阻攔別人發家致富,因為萬一要是成功了呢?我只能用我一點大一大二兩年經歷,告訴學妹學姐,我是如何創業的,“在操場上多跑一圈,多做一個深蹲卷腹,我就賺了一點請私家的錢;在圖書館多看一部書,我就多賺了一本書的錢”。
切記切記切記,作死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