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剛過,網上就出現了各種高考生在家待遇變化的段子,比如“高考前是大熊貓,高考后是流浪貓”,“考前是想吃啥做啥,考后是有啥吃啥”,甚至有的說“高考之后你就要謹言慎行了,因為你的爸媽已經忍你很久了”……在短視頻流行的今天,生動的畫面,加上滑稽的配樂,真讓人忍俊不禁。
但是,笑笑之余,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是親子關系之間的縮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在《PET父母效能訓練》一書里面提到,親子之間的沖突是無法避免的,在沖突里面,誰贏了都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說,在親子沖突里面,總是父母贏的話,孩子便會失去學習自律、為自我負責的機會;如果總是孩子贏,父母則會遭受巨大的折磨,育兒工作很少會有快樂可言。
就像開頭提到的,高考生在考前受到大熊貓般的呵護,那是孩子贏了,但是,父母在呵護的同時,卻不可避免的出現“我再忍你兩天”的心理;高考后,考生的家庭地位下降,其實是家長的權威在起作用了,因為他們“不忍了”。
但無論是誰贏了,都不能達到好的教育目的。作者說,在親子矛盾中,并非只有“非贏即輸”的結果,其實還有第三種方法,那就是“沒有輸家”的沖突解決方法。在這種方法里面,父母請孩子一起尋找某種能令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在沖突解決之后,沒有人贏也不會有人輸,雙方都共同獲勝了。這樣的方法為什么更好呢?因為這是孩子自己參與的決策,與被他人強加給自己的決策相比,他有著更大的執行動力。
除了“沒有輸家”的理念,《PET父母效能訓練》這本書,給身為父母的人們的另一個啟示就是“接納”。
01接納自己
很多父母打折“為孩子好”的幌子,拋開自己的各種需求,為孩子做出犧牲,但好像到最后卻只能感動了自己。當孩子沒有按照他們預想的趨勢發展時,他們就會變得無比沮喪,甚至懷疑自己。
其實,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忘記了自己是凡人,也有自己的需求,只有讓自己成為實實在在的人,才會讓孩子更加喜歡。
真誠地面對自己的需求,就是“接納”自己的第一步。當感覺到無法接納孩子的行為時,不要勉強自己。因為孩子對父母的態度是非常敏感的,當父母無法接納孩子的行為卻又假裝接納時,孩子會陷入混亂的困境中,會產生焦慮,缺乏安全感。所以,父母不要違背自己的感覺,不要假裝接納孩子的一切行為。當父母不再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發出的信息是明確而誠實的、內外一致的,孩子反而能夠富有建設性地處理自己那些不被接納的行為。
02接納無法改變的
為人父母,都是竭盡所能地希望自己的養育過程能有一個好的結果。但有時候真的不盡人意,這時候的父母也要學會接納,接納自己無法改變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所恪守的價值觀,有不少父母想把自己的價值觀傳給孩子。這并非不行,但要注意的是,傳授價值觀,依靠的是以身作則,而不是通過權威來強迫孩子按照某些規則生活。
然后,當發現自己并不能完全改變孩子的時候,平靜地接受吧,就像作者說的:或許這就是為人父母需要付出的代價之一。
第9期書評影評寫作特訓營 第3篇,1185字數,共累積3235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