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方式:通過自學先秦文學史,自選角度及重點,提交一份用自己的語言講述的,有自己風格的”先秦文學“講義,要求字數5000字以上,史料部分可摘抄引用,其他部分須原創,31日前提交。
————————————————
簡介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以黃老道家思想為主的名著。何為黃老道家?即黃老之學,是黃帝學派和老子學派的合稱,是除老莊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
呂不韋原是一名商人,曾散盡家財,傾情相助當時在趙國做人質的秦昭襄王的孫子異人。在呂的策劃下,幾十年后異人繼位登基做秦莊襄王,呂被任命為秦國丞相,執掌朝政。
商人出身的呂不韋沒條件著書立說,為躋身政客實現自己的抱負,便組織門客為自己著書立說,編撰了這部書。
全書分26卷,160篇,20余萬字。在細分的12紀、8覽、6論中,博采眾家學說,以黃老道家思想為主體,兼顧了陰陽、儒、墨、法、兵、農學等諸家思想。
呂丞相本想以此書思想作為統一國家后的治國方針,但后來莊襄王的兒子秦始皇執政后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被冷落。
這部書成書于戰國時期,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遺文佚事和思想觀念,以道家思想為主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體現了道家的優點與特色。號稱該書是包攬了“天地、萬物、古今”的奇書,在當時是為呂不韋揚名之作,故稱《呂氏春秋》。
主要內容
《呂氏春秋》在12紀、8覽、6論中收集的內容繁雜,有儒、墨、法、兵、農、縱橫、陰陽等各家思想,《漢書·藝文志》就將其列入雜家。內容上雖雜,但在文章組織結構上并非沒有系統,編著上也有理論可依,內容上自成體系。
《呂氏春秋》的12紀是全書的中心所在,是全書的重要部分,分為《春紀》、《夏紀》、《秋紀》、《冬紀》,每紀15篇,共60篇。12紀按照月令編寫,而12紀象征“大圜”的天,所以這一部便使用十二月令來作為組合材料的線索。文章內容按春生、夏長、秋殺、冬藏的自然變化邏輯排列,屬于應和天時的人世安排,體現了道家天道自然與社會治理的融合。
《春紀》討論養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以討論軍事問題為主;《冬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問題。
8覽者即:有始、孝行、慎大、先識、審分、審應、離俗、恃君。8覽以人為中心,基本上屬于察覽人情之作,圍繞人的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個人修養展開。內容從開天辟地說起,一直說到做人務本之道、治國之道以及如何認識分辨事物,怎樣用民、為君等。
6論者即:開春、慎行、貴直、不茍、似順、士容,主要收集各家雜論學說。以人的行為以及事理為主題,含蓋了人的行為尺度、處事準則、情境條件以及地利等方面的內容。
書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順應客觀的思想。同時又融合儒、墨、法、兵眾家之長,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各方面的理論體系。
書中還提出了“法天地”“傳言必察”等思想,以及適情節欲、運動達郁的健身之道。同時,書中還保存了很多的舊說傳聞,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司馬遷在《史記》里將《呂覽》與《周易》《春秋》《離騷》等并列,表示了他對《呂氏春秋》的重視。
《呂氏春秋》編著的目的是為了取各家之精華,以道家思想為主干,融合各家學說成一家思想,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以后的秦國統治提供長治久安的治國方針。
基于此呂不韋強調,此書對各家思想的取舍完全是從客觀出發,對各家都抱公正的態度,并一視同仁。因為他認為“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沒精,則智無由公。智不公,則福日衰,災日隆。”見《呂氏春秋·序意》篇。
后世影響
《呂氏春秋》的成書中,對諸子學說釆用了兼容精神為我所用,在呂氏春秋看來,“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意思是天下沒有純白的狐貍,卻有純白的狐裘,那是從眾多白狐貍的皮中取來制成的。揭示了取其精華的重要性,對待諸子之學更是如此。同時,該書以道家為本,兼顧他學,為后世留下眾家優秀之作和理念,對后世治國提供借鑒,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