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天地之間的資源和財富是有限的,此處多了,彼處必然就少,很容易出現貧富的兩極分化。
同樣,人的智慧和創造力是有限的,但人的天性總會沉溺某方面喜好,偏執于某一個領域,那么其他方面肯定會存在短板和不足。
怎樣才能避免這種現象呢?老子在本章給了答案。自然界的大道正是通過反方向調節作用,一張一弛,一損一補,來促進事物的動態平衡。
人要學習和踐行天道,依道而行,才能找準努力的方向。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自然的規律,不就像張弓射箭一樣嗎?弦位高了就往下壓,低了就往上抬;弓拉得太滿,就放松;弓拉得不足,就拉滿一點。
“高”和“下”、“有余”和“不足”,任何一方獨大,都是一種不和諧的狀態。然而“天道”很自然地就能通過反方向的“抑”、“舉”、“損”、“補”來調節,確保事物的整體始終保持著一種動態平衡的和諧狀態。
這就是“天道”的神奇之處,“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它沒有任何形態,沉默不語,卻用一雙無形的手,不偏不倚,公平合理地調節著天地萬物。
也就是說“天道”隱藏在萬物的背后,萬物皆有道性,一切都是自然為之,并沒有任何刻意之舉。
天地萬物共同維持著一個平衡法則,客觀世界才得以循環運轉。
大自然已經告訴了我們:天道就是損有余而補不足。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自然的規則,是通過減損有余來補充不足。而人類社會的規則卻不是這樣,是通過減損不足來奉養有余。那么誰能把有余的拿出來奉養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才能做到。
解釋完什么是天道,老子借此引出了人道。相比天道,人道要顯得淺薄狹隘得多。
因為人性是貪婪自私的,總想打破社會的平衡,去獲得額外的收益。
人類社會的規則是,減損不足來奉養有余。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老子所處的春秋晚期,正是紛爭的亂世。
同一片天下,土地和資源如過于向大諸侯國集中,就會導致激烈的戰爭。
同一個諸侯國,土地資源如過于向地主豪強集中,就會引發尖銳的階級矛盾。
怎樣才能規避這些紛爭和矛盾?那就是“有余以奉天下”。
誰能做到這一點?“唯有道者”,就是了解天道且愿意踐行天道的人。
《菜根譚》說:多藏者厚亡,故知富不如貧乏無慮;高步者疾顛,故知貴不如賤之常安。
很多人一生都在為名利、權勢和地位奔波,有所得卻不懂得適可而止,最終失去得更多,損失更大。
《易經·損卦》彖辭曰:“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告誡人們不宜計較利益得失,若能舍己而為人,反而才是領導者的風范,能得到別人的擁護及支持,也因而身受其益。
因此,對于我們的自我修養來說,也要踐行天道,千萬不能耽于享樂,千萬不能玩物喪志,千萬不能為了某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投入太多精力。
因為,人的靈性是有限的,“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人要學會知足、知止。凡事貴在適度,過猶不及。
生活就像弓弦,扯得太滿,遲早會崩斷,張弛有度才能長久。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所以有道之人有所作為而不自恃功高,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不愿表現自己的賢德。
圣人減損自己的“有余”來奉養天下的“不足”,即便是做成了,他也不會覺得有多么了不起,因為他知道自己只是在踐行天道而已。
人生苦短,功成名就是每個人的人生夢想,也是事業的輝煌頂點。然而,此時也意味著衰落即將到來。
秦朝李斯輔佐秦始皇統一六國、行郡縣制,居功至偉。他官拜左丞相,已經是位極人臣。然而,因為貪戀更高的權勢,他不僅不思退,反而黑化,和趙高同流合污,篡改遺詔,讓胡亥做皇帝,最終被趙高所害。
臨死前,他對同樣判死刑的兒子李由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謝事當謝于正盛之時,居身宜居于獨后之地”。要規避這一點,就必須學會急流勇退。
越是成功,越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始終做到沖虛謙下、不盈不滿。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千萬不能自矜自傲,只有這樣才能善始善終。
圣人能領悟大自然中的“道”,所以處處謙虛而退讓,不求表現,反而容易得到眾人的愛戴。處處求表現、顯功勞的,即使確實有其功,也會使人反感。
這也便是老子所謂“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無私故能成其私”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