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山遍野,羊群盡情奔跑;
臺風(fēng)呼嘯,天災(zāi)降臨、莊稼傾軋滿地。
你以為這是某部災(zāi)難電影、或是故事片的畫面嗎?
不,他們來自今天的主角——
《我們是第一書記》
從類型上來說,《我們是第一書記》是一部「新聞電影」;
「新聞電影」就是利用真實的新聞素材,通過電影化的剪輯來呈現(xiàn)的作品。
“真實”是這類電影的核心,也是《我們是第一書記》的核心。
真實的貧困、真實的主人公,真實的救贖與撥開云霧見光明。
2021年,我國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了全面勝利;
9899萬農(nóng)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華麗的數(shù)據(jù)背后,是一位位「第一書記」的努力與奉獻。
電影把鏡頭,聚焦在四個貧困地區(qū)、記錄四位第一書記——
01 貴州·望謨
望謨位于貴州西南深處,是喀斯特巖溶石漠化山區(qū)。
這種地形的標志性就是土石多、生態(tài)脆弱,簡而言之就是種啥啥不長、養(yǎng)啥啥不活。
而在這山石重重包圍之中,有一個村落:
坡頭村
坡頭村要走出去,要走十多公里的山石路,爬完一個坡、又有一個坡。
資源困乏、產(chǎn)業(yè)單一,貧困自然而然。
能扭轉(zhuǎn)局面的方式只有一個,那就是易地搬遷。
32歲的第一書記劉恭利來到坡頭村,就是要解決這里的貧困問題,帶領(lǐng)鄉(xiāng)親們易地搬遷。
但問題總沒那么簡單;
村民們苦、窮,讓搬走卻又不愿意:
“恨是恨這個地方,但你沒法走出去嘛,你生在哪里就死在哪里!”
怎么調(diào)整村民們的想法,成了劉恭利最大的難題。
02 四川·步拖
大涼山腹地,博作村。
第一書記胡小明和羅洪第一次到這里時,就下定決心,要作改變。
海拔2500米、交通滯后、陳規(guī)陋習(xí)多,由于地理環(huán)境所導(dǎo)致的貧困,是博作村的現(xiàn)狀。
但這里還有個急需解決的當(dāng)頭之急——
教育
整個村子只有兩個初中畢業(yè)生。
小孩子都不讀書、滿身污垢、大冬天圍在篝火旁邊取暖。
這是他們的日常,因為村民的觀念里,小孩就是放羊放牛,然后長大、一輩子如此。
走不出的大涼山,不僅困住了村民的步伐,也局限了村民們對于教育、學(xué)習(xí)的重視。
胡小明知道:
“民族要發(fā)展,孩子才是真正的未來,才是希望”
要讓他們讀書!要讓每一個孩子讀書!只有讀書才能走出去!
兩位第一書記一家一戶,敲開大門,苦口婆心地勸說。
但迎來的,卻也全是“閉門羹”。
他們要怎么做?
03 黑龍江·拜泉
出現(xiàn)在小學(xué)課本里的小興安嶺礦產(chǎn)多樣、林木儲蓄量豐富。
但對于生在這里的人們來說,活著并不簡單。
位于小興安嶺邊的上升村,地廣人稀、基礎(chǔ)環(huán)境惡劣,貧困是生活的底色。
但這一切,在第一書記王路來了之后,都變了。
泥濘的道路變成平整潔凈的水泥路,破房子換了新居所,屋外豎起了一盞盞路燈,照亮前行的道路。
莊稼茁壯成長、生活眼看一步步變好,臺風(fēng)卻來了
電閃雷鳴、狂風(fēng)肆虐,幾十年不遇的強勢臺風(fēng),不僅刮走了鐵皮房蓋,也刮倒了種了一年的莊稼。
上萬畝的玉米即將霉變,看著村民的愁容。
?
王路該怎么辦?
04 西藏·定日
平均海拔4400米,位于西藏的尼轄鄉(xiāng)宗措村,在藏語里的意思是:
“向著太陽生活”
地處偏遠、地廣人稀、產(chǎn)業(yè)匱乏,幾口人干一整年,卻只有幾千塊錢的收入。
又是一個貧困問題持續(xù)了幾百年的村落。
“這些人就在這,你要怎么辦?”
第一書記旺青羅布給出了答案,他發(fā)現(xiàn),在當(dāng)?shù)仞B(yǎng)殖珠峰綿羊可能是一條出路。
那問題就擺在面前:怎么把羊養(yǎng)好、再怎么把羊賣好。
村民們能否理解、能否一起合作。
一切一切的困難擺在他面前,旺青羅布能做到嗎?
不管在哪個地方,每一個「第一書記」所面臨的困難與挫折,都令人難以想象。
如果要給《我們是第一書記》這部電影找關(guān)鍵詞,那第一個應(yīng)該是:
“難”
生活在這些貧困地區(qū)的人們,實在太難了。
地理環(huán)境惡劣,天公又不作美,在以往那個靠天吃飯的年代,他們吃不飽、穿不暖、走不出去。
不幸的家庭有諸多不同,可貧困卻似乎只有苦難一個結(jié)果。
一代傳一代,始終循環(huán)。
但國家的脫貧政策是一道曙光,而第一書記們,就是把曙光帶給貧困村落、從天而降的英雄。
電影的第二個關(guān)鍵詞,是:
“艱”
在《我們是第一書記》里,每個地區(qū)的脫貧之路都蹣跚前行、需要克服千萬困難。
劉恭利要安撫村里的老人,胡小明要說服村里的父母讓孩子去上學(xué);
王路面對著萬畝倒塌的玉米地,旺青羅布眼望著嗷嗷待哺的小羊。
哪一樣不是看著就頭大、哪一樣不是想想就頭疼。
但第一書記們都腳踏實地、硬生生給辦到了!
劉恭利把家徹底搬到了坡頭村,跟村民們一起生活,走訪200多戶人家。
記錄下每一家的問題、逐一解決、逐一安頓。
胡小明吃了一頓頓閉門羹,卻從不氣餒,他執(zhí)拗地勸服村民;
又貼心地照顧著每一個小孩,事無巨細,如一個父親一樣。
王路面對著萬畝倒塌、無法用機器收割的玉米地,做出了選擇:
“帶著他們一起干!”
沒法用機器收割、就一個一個用手掰下來、收起來。
“能把糧食富起來了,就把老百姓的信心扶起來了。”
天災(zāi)之下,愣是讓他們,用手掰出一個豐收年出來!
旺青羅布同樣如此。
一戶戶說服村民一起種羊,又成立農(nóng)村合作社,把辛辛苦苦養(yǎng)的羊給一只只賣出去。
“艱難”是扶貧過程中的最大阻礙,卻也使得最后的豐收變得彌足珍貴。
但這種難,還不只是單方面的。
脫貧難在對抗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難在改變村民們陳舊落后的觀念;
也難在第一書記們舍小家、為大家的付出和奉獻。
劉恭利離開了自己年幼的小孩,母親骨折的時候、只是門口匆匆一眼就離開...
博作村里每一個老鄉(xiāng)都認識胡小明,可他病床上的母親,卻不認得他了...
作為第一書記的他們無愧于心,可身為自己小家的一份子,他們卻不能盡責(zé)。
這也是《我們是第一書記》最令人感動的地方。
它記錄下脫貧過程中最寶貴的一幕,也是電影最重要的一個關(guān)鍵詞:
“真”
所有畫面是真實的,所有的苦痛是真實的,所有的情感與希望、也是真實的。
我們常說電影延長了人類的生命,那些創(chuàng)作出來的虛擬故事,所迸發(fā)出來的真實情感,總是能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之外的苦痛與幸福。
這是電影給予我們的意義。
《我們的第一書記》在這個層面上,還多了幾分意味。
因為它故事也是真實的、人物也是真實的。
第一書記是真切的人,大涼山與西藏峰頂?shù)纳钍钦媲械呢毨В?dāng)看著他們一步一步與天斗與地斗,走向好生活時。
這種感動與喜悅,也足夠的真誠與猛烈。
電影的預(yù)告片里那些泥濘的道路、狼狽的身影都是真,
那些感動的淚水、真誠的笑臉也是真。
更關(guān)鍵是,那些犧牲也是真。
與家庭的分離已經(jīng)足以讓人難過,而在這近1億人命運改變的背后,有超過1800多條生命為之奉獻。
預(yù)告片里,廣西百泥村的第一書記黃文秀,在研究生畢業(yè)后毅然決然選擇回到家鄉(xiāng),帶領(lǐng)全村88戶418人脫貧。
19年6月,她在返回工作崗位途中遭遇山洪不幸犧牲,年僅30歲....
惋惜、痛心、追憶...情緒之復(fù)雜,似乎無法詳盡用文字表達出來。
因為像黃文秀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他們始終在照亮別人,卻總忘了想到自己、照顧自己!
《我們的第一書記》在11月有過幾場路演、網(wǎng)上滿滿一頁的好評,恰好說明了影片情感力量之強烈;
?
“電影的立意點實在是高”
“電影樸實無華,影像真實動人”
路演現(xiàn)場,觀眾分享的觀影感受,也令人動容:
“我覺得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但他們把這份工作做到了極致,這種奉獻精神是我們每個人都為之感動的。”
實實在在的感受、真真切切的體會,是電影本身的魅力,更是背后故事的令人動容。
我們都知道,國家脫貧成績的卓越。
8年,近1億人脫貧,這份“人類減貧史奇跡”的背后,離不開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的血汗支撐。
而這份偉大,不該被遺忘。
他們值得被看見、需要被看見,也一定要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