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月4日開始,小創創美國行已歷時12天。這段時間,小創創飽覽了引領前言科技的CES,親臨斯坦福、伯克利等美國名校聽了教授們的講座,拜訪了硅谷那些影響世界的科技公司。給小創創印象最深的,是硅谷的教育和科技的相互融合。
體驗一:成熟的零售業態
美國的線下零售非常發達,已經沒有太多創新空間。在便利店領域,如seven-eleven等遍布各地,完全能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在會員批發領域,在中國被小米等科技公司炒得非常熱的Costco業態分布較多,這種會員制、爆款、批發業態非常發達,供應鏈做得非常好;在家電領域,起源于美國本土的Best Buy(百思買)也已經做得非常成熟。此外在美妝、藥品、保健品、家居、戶外用品、大牌特賣等領域也非創成熟。
體驗二:硅谷的VR熱
在硅谷幾乎每個人都在談論VR、AR產業,斯坦福的教授、伯克利教授、創業團隊的路演、舉辦的各種行業額會議論壇、幾乎都和VR有關。雖然VR還沒有一個殺手級的硬件或者應用,但是仍然不妨礙它非常的風靡。在小創創聽得很多場的VR論壇中,大家都愿意談論這個話題,議論的焦點是,什么時候會出現一個像蘋果一樣把大家帶入一個劃時代的VR產品,那時候就會真正進入虛擬世界。但是目前還是處在VR的底層技術、內容,將來各種神經學、人工智能等交叉學科有比較大的發展后或許才能出現這種讓VR真的走到現實世界。
體驗三:改變世界的自動駕駛
另外一個熱點就是自動駕駛。在硅谷許多人眼中,自動駕駛是一種機器最應該改變人生活的產品。因為人與車是密不可分的,而駕駛又是一個危險性很高的領域,最應該被機器取代。雖然硅谷也會經常堵車,但是這里的行車很有禮貌,就算山路上沒有十字路口,但是司機都會停車觀察。
鑒于這種交通復雜的情況,硅谷許多公司都在研究自動駕駛的技術,智能硬件、機器學習等領域,很多人工智能方面的專家也在轉向自動駕駛領域,相信未來很快就會有一個非常大的突破。而2017年的CES就足以印證這一現象,這場CES就像一場車展。
體驗四:華人在硅谷崛起
硅谷有許多華人在世界著名的科技公司任職,尤其在最近三四年剛剛崛起的新型創業公司中,華人的占比接近1/5。他們大部分人從事著計算機編碼、技術、研發等工作,所處在一些核心的部門,此外還有人工智能領域的科學家。在世界創新中心,中國能扮演這樣一種角色,讓硅谷的中國人挺有自豪感。等到時機成熟這些人員也會從大公司出來做一些創業項目,他們是中國技術創新角色中很重要的部分,未來或許會出現中國技術創新的領軍人物。
最近正好趕上斯坦福大學MBA申請。小創創的許多朋友一直在準備這些事情。小創創跟幾個朋友聊天中發現,他們的履歷其實非常光鮮,斯坦福等名校畢業,特斯拉、蘋果、谷歌公司任職,達到Director(總監)的職位。非常好的學歷背景、職業背景已經成績背書,但是他們在申請斯坦福學校的時候,也是由很大比例會被刷下來,他們希望找到那種有著改變世界愿景的人。這種高校一直在引領著行業、人才的價值觀,這是中國許多高校所做不到的,高校對產業和社會引導的作用感受非常強。
體驗五:教育對產業的推動
在美國,教育對人的不平等顯示得非常充分。在與同行的一些中歐商學院、混沌商學院企業高管交流中也能感受到,中國生和大學生的游學、訪學非常密切,有助于打開人的視野,這種由教育導致的不平等進一步變小。小創創從美國做地培的一些創始人那里得知,一些中國學生和當地人組成一些合伙團隊,他們低齡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因為人后期的發展跟早起的教育、視野以及取得的科技成果有很大關系。現在斯坦福也能看到這種趨勢,很多博士越來越年輕化。斯坦福收到來自中國的創業者,有些創業者兩三年就已經在金錢、商業模式等方面獲得巨大的成功。
在硅谷,產業推動教育資源發展,教育反過來又能反哺產業,這種局面體現得非常好。
零售業中人工將被機器取代
在國內,許多人士Costco的信徒,尤其雷軍多次在公開場合談到對這種會員制、爆款、低價的推崇,包括許多零售店也在學習這種模式。但是美國的Costco并沒有想象中的火爆,這主要是因為美國的零售業態非常成熟,不僅在商品領域,在家裝、甚至單一垂直的鞋子、燈具等品類中都有類似于Costco的模式,而且做得非常好。可以看得出,下游對上游產業鏈的控制非常強。
但Costco的一個特點是,它客單價非常高,平均在1000美元以上。能做到這樣的確已經很不錯,但是小創創發現賣場內的消費者數量并沒有想象中多。
小創創還發現,在他們賣場的零售業中大量使用了機器。減少人在賣場中的服務,因為美國消費者數量本身少,勞動力成本較貴。在小創創參觀中發現一個DWS品牌,這個以鞋子起家的賣場,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電商,線下也銷售一些大牌的包、衣服、鞋子等產品,價格卻幾乎到了白菜價。上下2層近5000平方米的場地,只有2個服務人員全在第二層,第一層沒有服務人員只有一個60歲左右的收銀員。他們的補貨都由一個人來完成,機器做輔助替代。商場的鞋子都是按照區域和號碼排列,不再用一個一個試用。在美國,很多業態都試用了機器人。在商場消費者拿走了一個沙拉,隨后機器人會自動補齊。
在工業上,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機器人代替人工。未來中國或許也會延續這種方式發展。
讓科學變成人人的“談資”
硅谷是世界的創新中心,在這里的人確實都有很強的精英意識和自豪感。因為每天發生的事情都是世界性新聞,而這里的教授、學校討論的一些話題、領域或者大公司的發展方向,不僅在自己圈子里被討論,也會在日常生活中被大家熱議。在斯坦福和伯克利兩所大學,小創創時常看到一些面向公眾的演講或者知名教授的公開課,他們討論的一些話題集中在“人能不能活到120歲”“無人機技術如何幫助人類探險”“癌癥如何被治療”“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有何不同?”“機器學習能夠幫助人類完成哪些事情?”無人駕駛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們希望通過這種人工智能技術解決人類駕駛中不安全的因素,他們覺得這是一個產業機會。
這里的許多會議或者平時吃飯大家都會討論著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或者知名公司的發展動向。然而在中國,許多人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遙遠的事情。
文明顯示在對自我的約束
談完了許多教育、科技屆的差異。小創創也發現在一些形而上的方面兩個文化氛圍有很多不同。美國人的慎獨能力較強,個人在自己相處或者參與沒有監管的社會中,個人對自己行為約束和社會公德的遵守。在這方面許多美國人做得非常好,比如在每天有10幾萬人的CES上,吃飯在一個自助餐廳內,顧客拿完餐沒有任何限制,既沒有圍欄也沒有服務員看管,付費全憑自覺。此外展會上的洗手間,盡管有十多萬人在使用,但是衛生依然保持得十分干凈。
在交通方面,美國硅谷的高速路限速70邁,也會有一些當地駕駛者在高速路超速,但是在硅谷沒有紅綠燈的山路上,司機經過時還是會左右探看,如果有行人路過一定會停車讓行。這種在沒有監管時對社會公德的遵守,讓人十分感慨。
本文由小創創原創報道
如有興趣和疑問
請聯系小創創微信ID:15098816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