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入門之后,受不了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訓練。
當你的學習遭遇門檻,技巧怎么練也提高不上去。
當你演出、抑或比賽失利,并由此產生了極強的反感情緒,樂器連看都不想看。
那么恭喜你,這說明你已經進入了學樂器最痛苦的階段:厭煩期。
但是請先別太緊張,因為我可以十分肯定地告訴你,這很正常,也很普遍。
每個琴童都會經歷這個階段,饒是朗朗,也曾坦白自己有過一段抵觸彈鋼琴的時光。
只是,厭煩期雖然都一樣,但結局卻大有不同。抗不過去的,學琴生涯往往就此宣告終結;而扛過去了的,通常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是如此,厭煩期到底該怎么平穩度過?
首先來說一下負面的典型吧。
厭煩期的問題其實對成人學樂器倒還不算什么大事兒,在琴童的身上反而更加明顯,尤其是對那些望子成龍的琴童家長們,就更是壓在心頭的大事兒了。
我知道,當看到自己的孩子不愿意練琴時,所有的家長都會上火、發愁。但是我誠懇地奉勸一句,此時千萬千萬要冷靜,尤其不要用蠻力強迫孩子堅持。
如果孩子的心里不認可,迫于家長壓力的繼續最多也只是裝裝樣子而已,很難有實質性的提高。更糟糕的是,很可能家長的強壓反而會進一步誘發孩子產生放棄的念頭。
那么,厭煩期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呢?
我覺得選項有二。
其一,也是最優的選擇,就是尋找和激發新的興趣點。
我們先來擺真實經歷,講道理。
在我學琴8年之后,如期邂逅了厭煩期。那時我正和一個水平明顯優于我的同齡人一起上一對二的小課,兩個人形成了旗幟鮮明的競爭關系。所以對我來說,每每上課都是一種無情的打擊與煎熬。
此外我還受到了一擊重創,就是考級失利。同樣的一個級別,人家的考核結果是“優秀考生”,而我則是“勉強通過”,這對我的自尊心毀得不是一點半點兒。
而那時又剛好碰上我小學畢業,面臨到底是要走專業學習的道路,還是僅維持業余愛好這一重大抉擇。基于上述一系列重創,我果斷地拒絕了專業的道路。
沒有了上進的壓力,我開始順理成章地找各種理由不想練琴、畏懼上課,甚至逃避一切相關的東西。
直到我以特長生的身份加入了樂團。
那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那么多的樂器,而且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坐在一起合奏的感覺又實在太美妙,再加上那位重創我自信心的同學因為進入專業院校而不再與我一起上課。
所有的負面因素都由此逐個瓦解,我也終于如愿逃離了被打擊的局面。
得益于排練,我又重新找回了演奏樂器的樂趣,學琴之路也由此堅持了下來。
這只是我的方法。當然,我相信激發興趣的方式還會有很多。譬如先從聽喜歡的音樂開始做起,抑或看演出,參與一些交流活動等等。
最重要的核心是:千萬不能采取蠻力來強壓,一定要耐心地尋找可能契合孩子興趣的關鍵點,并由此做放大式的引導,才有可能成功。
其二,還有一個很實際的辦法,就是讓功利變得更徹底。
如果不能因為享受樂趣而學習,那么明確學習的好處和利益,也是誘發動機的有效方式。
這一點其實在很多成人學習樂器的過程中,是極其主流的激勵因子。
因為學樂器的好處和收益眾所周知,無論是為了提升個人素質,還是塑造藝術化的個人形象,會演奏樂器都是最有效的利器。
也就是說,只要你還在意這些好處,尤其是看到他人的展示心生羨慕之情的話,就能產生足夠的動力繼續學習。
但如果想在孩子身上采用這種方法,那么家長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有技巧地、不著痕跡地向孩子展示學習樂器的好處。
譬如拿身邊的同齡人做榜樣,抑或孩子喜歡的卡通形象做例子都可以。但是家長切忌用力過猛,因為當孩子意識到家長的過度動機時,很容易形成抵觸情緒。
細水長流、循序漸進往往更有利于實現積極的結果。
但是這種方式也有一個弊端,就是容易養成習慣走捷徑、急于求成的壞毛病。
就像前一段時間曝光的美術興趣班黑料那樣,為了滿足家長們炫耀的需求,其實一個作品的框架和主要內容都是老師用模塊化的方式繪制的,孩子只不過像馬戲團的動物一樣按照老師的要求把素材對到相應的位置點就算完成一幅作品。
看起來一幅畫作相當成熟完美,實則孩子的自主創造部分近乎于0,但老師們提供給家長時宣稱的卻是孩子的成果。
這就有點像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把戲了。
但是在家長功利的需求之下,這樣的做法卻成了粉飾太平的潛規則慣例,人人都是揣著明白裝糊涂。
藝術應當是美好的,可一旦摻入功利的目的,就難免會走樣。
所以,想要學好樂器,功利的誘導不是不可以,但只適宜點到為止,過度的結果一定得不償失。
而最根本的解決辦法,還是要回歸到興趣之上。只有這樣,才可以有動力沖破一切困難,并且體驗到享受音樂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