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心知其意
[釋義]:心里懂得了它的意思。形容領會了文章的主旨或掌握了技藝的要領。
[出處]:《史記·五帝本紀》“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
? ? ? ? 這是一段極其模糊的歷史,不,更像是神話。
? ? ? ? 比起毫無根據的盤古創世說,司馬遷將人文初祖黃帝領銜的五帝作為《史記》一書的開端,不僅把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做了力所能及的歸納,而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為中華史學開一代風氣。
? ? ? ? 在司馬遷之前,典籍里對于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五位相繼為帝的偉大人物,不僅缺少必要的資料,而且記載還有相互抵牾之處。結合相關資料我進行了整理:
? ? (1) 關于黃帝的主要是:“黃帝娶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擢道謹耳,人而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山海經·海內經》
? ? ? “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鯀復生禹。”——《山海經·海內經》
? ? ? “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山海經·大荒北經》
? ? (2) 關于顓頊的主要有:“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山海經·大荒北經》
? ? ? ? “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權而治冬。”——《淮南子·天文篇》
? ? ? (3)關于帝嚳的主要有:“帝嚳元妃有邰氏之女名姜嫄,是生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曰簡狄,而生契。次妃陳鋒氏之女曰慶都,生帝堯。次妃娵訾氏之女曰常儀,生摯。”——《呂氏春秋·音初篇》
? ? ? (4)關于堯的主要有:“堯八眉,八者,如八字也。”——《尚書·大傳》
? ? ? “堯之王天下也,冬日鹿裘,夏日葛衣,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雖監門之養不敵于此矣。”——《韓非子·五蠹》
? ? ? (5)關于舜的主要有:“舜身六尺有奇,面頷無毛,亦圣也。”——《孔叢子》
? ? ? ? “若稽古帝舜,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尚書·堯典》
? ? ? ? 從這些語焉不詳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得出兩條規律:一是黃帝、顓頊和帝嚳三位由于過于久遠,基本上是以半人半神的形象出現,《山海經》是主要記錄。而堯和舜就稍微褪去神的色彩,事跡就出現在春秋戰國一些書籍里了;二是對于五帝的記載各典籍基本上區別在在血脈傳承的不同。
? ? ? ? “心知其意”這個成語很到位的概括了太史公的態度和心情,如果不是好學深思,真正在心里領會了它們的意思,想要向那些學識淺薄,見聞不廣的人說明白,肯定是困難的。 所以司馬遷“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走訪,參考了《尚書》、《禮記》、《山海經》、《春秋》、《國語》等書,對五帝的世系和具體作為進行了辨析和充實。
? ? ? ? 黃帝“習用干戈,以征不享”,戰勝炎帝,擒殺蚩尤,修德振兵,播百谷草木,初步彰顯中華民族宏偉氣象。
? ? ? ? 顓頊“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帝嚳“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達到“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的效果。
? ? ? ? 而堯和舜作為儒家稱道的上古圣人,司馬遷在《五帝本紀》中花了三分之二的筆墨著重描述,堯帝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舜帝更是“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領袖魅力簡直無與倫比。
? ? ? ? 五帝開創的事業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的開端,五帝也是華夏后裔們凝聚的核心。司馬遷的整理和總結固然有很多疏漏之處,但是他遍覽群經,而且實地考察,用敘議結合的生花妙筆把這一模糊的源頭變得那么可真實可感。作為《史記》一書的首篇,我們已經可以窺見司馬遷的史學、史才和史識,還有文字背后光榮和壯烈的理想…
? ? ? ? 西方的神話在人們心中喚起的是一種強烈的“力量崇拜”,其凝聚形式是希臘式的“神系”,而中國的黃帝作為“人文始祖”,所激起的則是“倫理崇拜”的熱情,形成中國式的“帝系”。二者最大的區別在于:后者盡管還只是一種神話式的“歷史”,但已脫離了神話的樊籬,進入了歷史的領域。希臘的奧林匹斯“神系”采取了神話表象,其“神系”的主宰宙斯,具有支配自然力的神奇能力,是不朽的天神;中國的少典氏“帝系”則采取了“歷史”表象,“帝系”的領袖們,更重要的身份是德高望重的偉人。
? ? ? ? 心知其意的態度,才有史家絕唱的高度。
? ? ? ? 萬事萬物,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