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797年3月,拿破侖在盧森堡一小學(xué)演講時,瀟灑地把一束價值3路易的玫瑰花送給該校校長,并且說:“為了答謝貴校對我的盛情款待,每年的今天我都將派人送給貴校一束價值3路易的玫瑰花,作為法蘭西與盧森堡友誼的象征?!焙髞恚闷苼雒τ趹?yīng)付戰(zhàn)爭與政治事件,并最終因失敗而被流放到圣赫勒那島,自然也把他對盧森堡的玫瑰誓言忘的一干二凈。
? ? ? 1984年底,誰都不曾料到,盧森堡人竟舊事重提,向法蘭西政府提出這玫瑰花誓言,并且要求索賠。他們要求法國政府:要么從1798年起,用3個路易作為一束玫瑰花的本錢,以5厘利息計算全部清償;要么在報刊上公開承認拿破侖是吹牛的小人。通過計算:原本3路易的許諾,至今本息已高達1375596法郎。拿破侖至死也沒想到,自己一時“即興”許諾會給法蘭西帶來這樣的尷尬。
? ? ? 追根究底,這場尷尬究竟是拿破侖的過錯還是盧森堡人的蠻不講理?
? ? ? 先來說說主人公拿破侖,當(dāng)一學(xué)校的學(xué)生老師都專心致志的聽你演講時,相信你也是和當(dāng)時的拿破侖一樣心情澎湃,而且加上當(dāng)時拿破侖是代表他的國家去到盧森堡演講,自然是需要一些“演講副贈品”——誓言,來表示自己的外交誠意。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拿破侖所下的誓言卻沒有經(jīng)過謹慎的思考,而是一時起興便許下這條尷尬的諾言。正如生活中,無論是書里,朋友嘴里,都有“三思而后行”的身影。為什么這五個字出現(xiàn)的如此頻繁,原因是什么?拿破侖就已經(jīng)用親生經(jīng)歷來回答你這個問題了——為了避免像他一樣被人“套到兜里”。
再來談?wù)劚R森堡人,欠債還錢天經(jīng)地義,可能盧森堡人這樣的行為是“正規(guī)和法”的,但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退一步,海闊天空”。其實對一個國家來說,這一百萬法郎可能作用不大,而在報刊上公開承認拿破侖是小人也沒有一點好處,反倒還可能會將兩國關(guān)系變得僵硬。這無疑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如果盧森堡將這條“欠條”像粉筆字一樣抹去,可能世人還會稱贊這國的寬宏大量。正如柏濟一般,可能人們認識諾貝爾,但不認識柏濟。小時候,柏濟和諾貝爾是同個學(xué)校的學(xué)生,次次考試都是柏濟第一,諾貝爾第二。有次柏濟病假,諾貝爾本有機會進得第一,但他卻為他的伙伴著想,將筆記寄給柏濟,成績公布柏濟還是第一。當(dāng)他畢業(yè)之后,柏濟成為出色的化學(xué)家,獲得了許多財富,而最后他將他的所有財產(chǎn)捐出設(shè)計諾貝爾獎。那是什么驅(qū)使他這樣做?還不是諾貝爾的那一份為人著想的心。
一切道理源于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