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容書院
秀容之名起源很早。北魏末年,契胡酋長爾朱榮在秀容起兵,這個秀容在晉西北寧武、岢嵐、嵐縣等地,一說嵐縣縣城南的秀容古城是北魏時的秀容郡治所。北魏末年秀容郡治所在今忻府區位置,北齊時秀容郡廢棄,而秀容縣一直在此,長期沿用直到清末。民國時期稱忻縣,后為忻州市區忻府區。
忻州西南角的這片土崗被當地人稱為九原崗,一直延伸到郊外。土崗上的秀容書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是忻州第一學府。原本書院的位置在文昌祠西側,后來書院擴建,文昌祠的建筑也成為書院的組成部分。此后100多年,秀容書院一直是忻州地方學子準備科舉考試的基地。清末,忻州地方響應朝廷廢科舉興新式學堂的命令,將秀容書院改為新興學堂,課程中增加了現代數理化學科等當時稱為西學的課程,成為忻州現代教育和文化人才培養的搖籃,在全國新式中學中也是第一批。1949年以來,這里也走出過若干部省級的高官。__摘自劉勇《秀容書院,期待重生》
昨天周日,因為無所事事,顯得這個周末分外漫長。早上起來吃了早飯,老公又開始處理他的棘手事情。我分析了一下大局,覺得老公的想法和老板的想法應該是不一樣的。站的高度不同,考慮問題就不一樣。就像他的戰友同事,一個公認的好人,年近半百才開始搞管理,不能把握好度,現在已經罵聲一片,這就是位置不同,需要的能力不一樣。當領導,是個技術活,通過做事,才能磨煉能力。
說完之后,老公說,走。本來他已經沒心思出去轉悠,也許是聽了我的話想開了吧。此時已經10.30了。
今天的目的地是秀容書院,位于舊城區西邊的九原崗上,是舊城的制高點,我知道大概的方位,卻從來沒有上去過。
導航導到一處土哄哄的工地,老公說施工禁行,就又返出來繞道而行。一路從南關進了舊城,路過我小時候住過的地方,已經面目基本上非了。找到文昌廟巷,又開了導航,開始上坡,城里居然有蜿蜒的山路,到處是舊城墻的遺跡,到處在施工,看樣子準備恢復古城舊貌。
跟著導航終于來到秀容書院的后面。周邊的民房大部分拆遷,留下幾個有古風特色的門框、小院、照壁、舊房等等,看來此次重建并非全新,還是尊重舊跡和從前的規劃的。好。
書院后面留下了一棵大樹,應該是槐樹,樹形很好,估計將來也是一景。
從書院后面新修的臺階上去,首先看到的是保護在玻璃展柜中的漢代長城。忻州長城遺跡很多,除了出名的雁門關,新舊廣武長城,市內山坡上不時出現一段長城和烽火臺。舊城本來也像平遙古城一樣,四四方方一座城,后來隨著時間流逝,無人保護管理,老百姓肆意破壞,先是把城磚搬回去蓋房子,挖城墻土做各種事,甚至有的直接在城墻上挖個窯洞裝飾一番住下。(忘了給那家城墻窯洞拍照了)。而附近的居民都到城墻邊去挖洞當地窖儲存冬菜。有的地方甚至把城墻挖通了,直接出入,還砌了個門。在生存高于一切的時候,誰會想著去保護這些舊物呢,人們住城墻靠城墻而活,雖然目光短淺,但當時政府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現如今經濟發展了,老城的人們很多搬進了高樓,政府也有能力保護修復這些古跡了。
感慨完畢,漫無目的的在書院參觀,不知道從哪入手,身在何處,沒有事先做攻略了解,純粹是瞎看。文昌殿保存尚好,坡下的文昌祠獨立一個小院也尚好。書院內建筑錯落有致互相交疊,也有獨立的四合院,搞不懂分別是做什么的。戲臺認的,上面石雕木雕非常精美
書院依山而建,占地很大,現在已經基本修復,北邊還在擴建中。而書院下方有保存完好的寺廟群,可能是關帝廟,沒有下去參觀。遠處靠近南城門樓附近還有一群寺廟,也保存完整,不知道是什么廟。再加上來時路過的什么源和興國寺,老城里大規模的寺廟群還是很多的呀。現在市政府已經修復了東門和部分城墻,南門和甕城,北門保存最好,但是周邊沒有城墻,西門成了路,叫西門坡。站在秀容書院放眼望去,三個城門盡收眼底,城內各家各戶脈絡清晰。但愿市政府能夠按照古城原來的規劃修復。
下的山來已經過了十二點,就去吃飯。老公總是愛吃刀削面,就去了媽家附近去吃大同勾刀面。期間碰到鄰居伯伯帶工人去吃飯,打了招呼。小飯店人很多,熱鬧的很。我們兩個要了一份涼菜,一個水煮肉片,一個豆角燒茄子,老公要了一杯酒,一碗炒面。吃不了。一結賬,50塊。便宜的很。
回家又是修照片,還沒修完,兩個人居然睡著了。醒來先發了照片,老公還在修他的靚照。一下午無所事事,也不知道做了些什么,就天黑了。想起來了,下午文聯的琴姐居然向我約稿,就把陀羅山那篇發過去了,可能會通過吧。看來積累很重要。她需要一些忻州人文歷史方面的散文,看來我以后也可以試試寫這方面的,以備琴姐不時之需。翻看我的簡書,除了日記就是電影,應該好好寫游記等。想到了,寫一篇麻猴子。
晚上我做餡餅老公做湯,合作愉快!飯后看電視,又把老公的抖音發群里拉粉絲,同事們看了都說有趣要玩。我想啊,老公那些搞笑視頻發出去之后,同事們肯定都終于明白我為什么是這個樣子了,他們心里統一想:一對二貨!哈哈,我才不怕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