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門虎子是所有英雄人杰期盼的結果,可是虎父犬子也案例也不在少數,所以“生兒子”也是門藝術。“江東之虎”孫堅就是“最會生”兒子的人,他如彗星般崛起,讓董卓、袁紹、劉表等大諸侯顫抖,但也在箭雨矢石中迅速隕落。可以說,倘若不是兒子孫策、孫權爭氣,孫堅也不過是前三國時期一個悲情英雄。一代梟雄曹操分別用“猘兒難與爭鋒”,“生子當如孫仲謀”,評價孫策、孫權,那么他們誰才是曹操最欣賞的人呢?
猘兒,謂難與爭鋒。曹操對孫策的評價很有意思,他把孫策比成“猘”。而“猘”本意是指瘋狗、野狗,在贊嘆孫策銳意進取之余,曹操的話語中有著濃濃的忌憚,很害怕孫策來“咬”自己一口。可以說,曹操、孫堅、劉備是同輩人,但曹操絲毫沒有把孫策當后輩來看待,他們把孫策當成了真正的對手。
相傳,孫策曾經求見袁術時,聽說劉備來了,起身就走。袁術不解,孫策回答:英雄間是會互相忌憚的,那年他十四歲。而劉備也很有默契,停下了前進的腳步,孫策離開后,自己才進屋室。可見孫策這個人氣場很強,就是有“英雄氣”,是那種看一眼就覺得很不平凡的人。
公元193年,孫策在18歲的青春年華,踏上了群雄逐鹿的大亂局。不同于許多志大才疏的年輕人,孫策的起事有縝密的籌劃,而周瑜、張纮就是孫策最重要的智囊。周瑜是孫策至交,兩人推心置腹,親密無間。張纮則是于孫策起兵時,主動投奔,并進獻平定江東之策的人。
孫策就是憑借有限的孫堅舊部,投奔舅舅吳景,為袁術多次立下大功,袁術才同意借兵給孫策的。不過寥寥數千人的孫策軍,先后平劉繇、敗王朗、誅嚴白虎,占據了江東大半土地。“小霸王”之名聲名鵲起,引人矚目。
真正讓孫策名揚天下的是廬江之戰,袁術兵敗身死后,廬江太守劉勛收攏了大量袁術部眾。此時的劉勛兵精糧足,成為了孫策以外的江東第二大勢力。在孫策進攻江夏之際,劉勛突襲孫策領地。孫策不慌不忙,命令孫賁正面迎敵的同時,自己協同周瑜突襲敵后,一舉俘獲劉勛部眾三萬多人。并于之后打敗江夏水師,黃祖之子黃射倉皇逃竄。
自此,孫策徹底名揚天下,18歲起兵,短短五年雄踞江東六郡八十三縣。更關鍵的是,袁術的滅亡以及江夏水師的戰敗,使此時的孫策再無強敵。孫策本人作為最年輕、最快速,崛起的新生諸侯,展現出的銳意進取讓人恐懼。
特別是此時的曹操,面對強敵袁紹,本就處于下風。后背迅速崛起的孫策,給了他莫大的壓力。先不說曹操斗不斗地過孫策,此刻的他,絕對不能兩線開戰,因此發出了“猘兒難與爭鋒”的感嘆。
曹操為了維護與孫策的關系,費盡心機。先是許配宗室之女給孫策弟弟孫匡,又讓“黃須兒”曹彰迎娶孫氏之女,利用姻親關系緩解江東壓力。一些小的歷史事件,往往會引發大變局,孫策突然遇刺身亡,成就了曹操官渡之戰的傳奇。
綜合起來講,孫策是曹操視為對手的人,感嘆中夾雜著敬佩、忌憚、認可,甚至還有一點點對青春的渴望。孫權則不同,“生子當如孫仲謀”更像是晚年曹操一種,對后輩的認可、贊許、期許,但沒有什么忌憚成分。
孫策到孫權的變化歸根于兩點:其一,孫策銳意進取,孫權則是守成之君。戰亂的歲月,守成的最終結果終將敗亡,只是時間早點晚點的區別。而孫策的進攻性就強多了,“猘兒”形容他像瘋狗一樣兇猛。無論何人和他做對手,先不談打不打得過,打不打的起就是個問題。其二,時過境遷,孫策時期江東安定,而曹操北有袁紹,四面皆敵,處于不利地位。但孫權時期,穩固國政、平定山越耗時過長。對統一了北方的曹操,沒有太大威脅,就如同甕中之鱉,什么時候抓到的區別而已。
而且孫權本人雖然過于沉穩了一些,且軍事才能一般,但治國理政、舉賢任能相當出眾。此時的曹操已經年過半百,功成名就的他,考慮的是繼承人問題。而孫堅早早亡故,孫權治國如此出色,怎能不讓曹操心生羨慕?
濡須口劍戟林立,狂風吹拂在江面之上蕩起道道波瀾。戰旗發出颯颯聲響,一艘東吳戰船緩緩地駛進了曹營,孫權悠然的立于船頭,還對曹營眾將報以微笑。隨著戰船的靠近,曹營將士嚴陣以待,弓弩上弦,準備攻擊。曹操親口下令,不得放箭。
孫權不疾不徐地來了,又坦然自若的走了,一場無形的交鋒,消彌于無形之中。曹操不禁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此等感嘆,何嘗不是華發叢生的曹操,對于后世子孫的期許。
可以說孫策、孫權作為后輩,先后折服了一代梟雄曹操。區別只是,孫策更令曹操視若大敵,而孫權則令他心生羨慕。原本如彗星一般一閃而過的孫堅,以“最會生”兒子,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資料: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江表傳》
本文系頭條號漢史鉤沉原創首發,歡迎關注,了解中國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