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希希老師
我們為什么要讀書,讀書究竟有什么用?
百度一下不好嗎,知乎大神什么都知道,各種微信平臺,大v們的各種資訊見解,還不夠我去學習消化的,哪里還有時間去看什么書!
每當我認真地向身邊的人說,有時間多讀書的時候,從他們的表情我讀到了上面的意思,仿佛在這個睜眼閉眼到處都是資訊的時代,還在提讀書,竟也是一種退步的說法。
似乎在蔑視現代科技取得的輝煌成就,人工智能發展到今天,很多職業已經被取代,連秘書都可以用機器代替,那讀書還有啥用處?
讀書的誤區
-1-
其實,在我看來,讀書不論在什么時代,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因為閱讀,而獲得自由,而看見自己,而走在通往與死神對抗的路上。讀書十分重要,“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對于為什么要讀書,希希有說不完的話,不過還是先來聊聊讀書的幾個誤區。
一是讀書不是逃避現世。
生活永遠充滿殘酷性和多樣性,你在面對生活時遇到了難題,退回來讀圣賢書以此逃避現實,這并不是明智之舉,此種逃避,只會讓你的道路越走越窄,而這并不契合我們讀書的初衷。
還有些人在生活中遇到了問題,對自我產生了懷疑,因此就去閱讀各種小說,借由看小說尋找共鳴,尋找安慰,尋找希望。
首先閱讀小說并不是不可取,每個人在進行閱讀訓練時,都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閱讀小說也是這個漸進過程的一部分。
但問題是,若將閱讀小說等同于終生讀書的狀態,便不可取。
小說終究還只是娛樂和消遣性質的閱讀,倘若你在讀一本書的時候體會到的感受只有愉悅和快樂,那么你就不是真正在讀書。
-2-
二是讀書并不是為了裝裱你的精英感覺。
選書買書拆書照相發圈,這本書就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這是低級的裝裱。
看了一些自以為很高深的書籍,獲得一些散碎觀點就去高談闊論睥睨世人,這是高級的裝裱,但終究失去了讀書的本真。
須知真正的精英不是表現出來的,而是日復一日的學習滋養出來的,成為精英也并不是為了讓人高看一眼,而是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
-3-
三是讀書就必須要耽誤學業。
這是迄今為止對讀書最大的不公!讀書,尤其是讀經典書籍,這在現代教育中被稱為“通識教育”,在過去,存在一種書院的形式,老師和學生坐在一起誦讀,討論,獲得進步和提升,如香港的新亞書院。
近年來,通識教育被大力推崇,從北大開通通識課程,到年幼兒童被送去國學班成風,先不論這種教育最終結果是什么,但就社會上出現的趨勢,就足以說明“通識教育”的重要意義。
肖文明在中山大學博雅學院成立時說,“從更哲學的角度來說,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其本質是“一元”與“多元”的關系問題。
我們應該意識到,這二者并不是一種二元兩分、不可調和的兩端,而存在某種辯證統一的關系。
教育需要去處理好“一元”與“多元”的關系。如果沒有“一元”,那么我們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則無法生活“在一起”,我們今天在這個世界上看到的種種撕裂、沖突與恐怖,就是因為我們并不擁有一種共同的心靈的習性(habits of the heart),而要塑造共同的心靈的習性,這需要共同的文明傳統的滋生與養育。
另外一面,如果沒有“多元”,那么我們就無法施展上天所賜給我們的各不相同的稟賦,無法呈現我們天南地北所帶來的風土人情之差異與多樣性,也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帶來的專業分化。”
打一個粗淺的比方,若說專業領域的知識是魚,那么基于閱讀經典的“通識教育”就是水。如果只注重魚的數量和種類,而忽略池塘的擴建,水質的澄清,那么魚終究是養不好的。
因此,即便我們沒有系統地進行通識教育的條件,也要自覺地通過閱讀來進行自我教育,努力拓寬知識的水塘,努力引進更多的“活水”,這樣才能滋養繁育出更多更好的魚兒,才能真正激發和帶動我們專業技能的學習。
讀書是對思維力的磨練
-1-
說來說去,你說只讀小說也不行,只讀本專業書籍也不對,那么究竟什么是讀書?
莫提默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這樣寫道:“只有一種方式是真正地在閱讀。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你什么都沒有,只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為止。這樣的一種提升,是在閱讀時的一種腦力活動,也是更高的閱讀技巧。這種閱讀就是讓一本書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戰”。
這里面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就是讀書其實是向你的理解力做挑戰。
這件事情直接解釋了為什么互聯網碎片閱讀不能夠替代讀書,因為不論你從何種渠道搜索來的信息,都是一讀便知,一看就懂,都只是增加了你的知識容量,卻沒有提升你的理解力。
因此,這種為獲取資訊而進行的閱讀其實并沒有什么營養,你僅僅就是知道得更多了,而之于你自身而言,并沒有什么進步。
-2-
真正的讀書,一定是有點痛苦的。當你拿到一本比較有難度的經典時,你在閱讀起來一定不是那么順利,不是那么快樂。由于作者
的思維水平較你為高,因此,你在一個較低水平的思維上去看它就覺得很不舒服,甚至一下子云里霧里不能理解。
但這個時候,才是你成長的契機,堅持讀下去,努力去思考,琢磨,玩味,當你讀懂了,你的思維水平就提高了一點。
從這個角度說,讀書就像是一場老師缺席的課堂,沒有活生生的老師在你面前指導,你的大腦就得到了主動探索的機會,這樣通過自身努力的思考和探索,其收獲比直接請教老師要大得多。這便是自我教育。
-3-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讀書絕不僅僅是為了學知識。
讀書是一種突破自我的方式,每個人對這個世界都抱有自己的看法,我們暫且將這種看法稱為成見(在這里,成見并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成長就意味著一次次突破成見。
通過閱讀印證自己的成見當然很開心,但如果你每次讀到的東西都只停留在印證層面上,那便是危險的,成見便會成長為“偏見”,你就會停滯不前。
但當你發現通過閱讀,作者的某些觀點推翻了你的成見,讓你覺得自己過去篤定確信的事情居然有可能是錯的,你會錯愕、迷茫、不解、甚至有點失落和難過,此時你就走在了突破舒適圈,突破成見,建立新認識的大路上。
-4-
總之,讀書,尤其是精讀經典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尤其是對于一些嚴肅問題的思考非常有助益。
因為在閱讀較有難度的經典書籍時,我們需要努力去弄清作者的邏輯,論述方式,時代背景等,而這恰恰是一種非常好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思路,鍛煉我們思考問題論述問題時的批判思維和邏輯思維。
當然,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并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反復精讀,能夠這樣讀的一定是經典。
讀書的其他作用
-1-
那么,除了提高我們的思維力,讀書就沒有任何作用了嗎?當然不是。除了對我們自身的提升有幫助外,讀書可以讓我們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合理地、妥帖地安放自己的內心。
現代社會飛速發展,變化每時每刻都在進行,每個人都在被淘汰被替代的恐慌中努力掙扎地生活,我們每天都被各種瑣事纏身,一天的工作學習之后剩下的是精神和身體的雙重疲憊。
癱在柔軟的沙發和舒適的床上,大多數人只想用電視劇、游戲、綜藝娛樂、手機資訊填滿自己疲憊的大腦,作為一天最后的告別儀式。
這樣的告別讓我們舒服卻空虛,沉浸其中卻彷徨茫然,仿佛內心有一種失重,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覺,那么,你需要靜下來好好安放一下你的內心了。
-2-
梁漱溟先生提出過人生要解決的三大問題: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人與自己的關系。在這個時代,我們要以何樣的姿態來面對這些問題?
我認為讀書可以幫助我們構建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可以幫助我們安放內心,可以讓人增長底氣、內心篤定,可以讓我們在生活中不慌張。
讀書可以擴大我們的靈魂的格局,思想的邊界。
讀小說,看到了別人的故事,反觀自己,反而覺得渺小,煩惱盡消;讀歷史,看世事更替沉浮,更增內心大氣度,遇事更加從容;讀人文社科,體會作者論述問題的絕妙思路,提升問題意識與多視角思考。
-3-
讀書可以讓我們更加接近“美”。
首先是氣質的變化,“腹有詩書氣自華”,書讀多了,可以幫助我們消除身上的俗氣、怨氣、粗鄙氣,增加靈氣、雅氣、書卷氣,讀書久了,眼神氣質都如水一般靈動起來,整個人看起來自有靈秀雍容氣度,此為身體美。
讀書讓我們與大師的思想碰撞。每每閱讀一段時間的“大部頭”,都有一種頭重腳輕,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脈的酸爽感覺,而最最神奇得是,這種感覺會一直持續,慢慢發酵,每天在你的身上發揮一點作用,久而久之,不知不覺,你就發現自己的談話的內容、思維的方式發生了一些小小的變化,仿佛有一些新鮮的血液注入進來,此為精神美。
讀書讓我們無限地接近自然之大美,自然之本真,自然之流動,讓我們回歸率性與天真,融入天地,享受自在。
-4-
總之,讀書是一種在離群索居的狀態下,在孤獨的狀態下,努力地對抗人之工具化。
人當然不能脫離群體,成為螺絲釘也沒什么問題,這是我們基本的生存之道,但是我們不能僅僅只做一枚螺絲釘,我們要努力武裝自己的思想,盡量少地被無端的思潮所控制。
讀書讓我們塑造出更好的自己,讓我們有能力去發現更多美好的可能性,去超越我們與生俱來的和后天習得的那些限度與缺憾。
最后,我想引用肖文明的一段話來結束本文:
“讀書意味著無論你將來的職業是什么,對于真正的知性生活始終抱有某種偏愛與尊重,入世而不同于流俗,有所為有所不為。
我相信,那些真誠的讀書人在未來也會碰到不少擁有某些共同氣質的同路人,這種共同的氣質讓你感到某種親切感和自在感。
于是,在你們共同趕路的過程中,你不會感到你是煢煢孑立的一個人。”
So,你還在等什么,趕快開始閱讀吧!
參考書目:
聶震寧《閱讀力》,三聯書店,2017.
莫提默.J.艾德勒《如何閱讀一本書》,商務印書館,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