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表哥的大女兒小時候乖巧活潑,聰明伶俐,每次舅舅說到自己的孫女,嘴角都掛著微笑。可是等孩子長大讀書了,學習習慣很不好,上小學一年級作業每天都拖到很晚,旁邊必須有人監督才行。剛開始表嫂監督,表嫂教到崩潰,推給表哥。表哥每天工作下班還要監督女兒作業,想想也是心累!還有學東西沒有恒心,學畫畫學了一個學期就不學,學鋼琴只學了一個月。
我分析其中原因,過度溺愛的成分較多。因為一家人的寵愛,對孩子百般愛護,有些事應該孩子自己完成的,總覺得孩子太小,讓孩子失去了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以至于孩子做什么事都是無所謂態度!
一種行為的形成不是一天變成這樣的,有時候結果一樣,原因不同。
當問題發生時,埋怨孩子是沒有用的,畢竟他們年紀尚小,有時候大人做事都會拖拉,更何況孩子!
打罵更是沒有用的,如果問題可以用暴力解決,那教育孩子未免太簡單了。
所以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反思自己的行為,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方可及時有效解決問題!
總結孩子拖拉行為的出現,家長的原因有這些!
一.總是喜歡對孩子說“不”
時常聽到家長說:“不要再看電視了,長時間看電視對眼睛不好!”或者說“不要到處亂跑!不要東張西望!”等等,總是喜歡用否定的方式來告誡孩子不要做什么。
大人可以嘗試用這種否定的語言跟自己說說看,看看自己聽到后是一種什么感受,我想肯定不是什么好的感受,那對于孩子同樣不喜歡。事實證明,這樣否定言語,并不會讓孩子感覺到愉快。
有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叫“別去想那頭粉紅色的大象”,測試者被要求不能去想象屋子里有一頭粉紅色的大象,實驗發現,這其實很難做到,越是不想,腦子里越是充斥著“粉紅色的大象”。
比如說億億看電視時間太長,我通常跟他這樣說:“寶貝你看外面的天氣真好,你跟媽媽一起去爬山吧!或者說寶貝天快下雨了,你幫媽媽一起收衣服吧!我們一起去看小螞蟻們搬家吧!......”
這樣以一種行為替代另一種行為,效果要好很多!
二.過分溺愛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凡事都依著孩子,孩子開始出現做事磨蹭的跡象時,家長們也沒有及時采取措施幫助孩子糾正壞毛病。
更為重要的是,家長一定不要給孩子任何可以拖拉的借口,如發現孩子出現拖拉的苗頭,一定要及時制止,不能用溺愛來對待此種不好的習慣。
我對億億是特別疼愛他的,總希望給他最好的,凡事有求必應。但是在吃飯這件事情上,我是很嚴格的。自從他會自己吃飯之后,我都是該吃飯的時間必須大家一起吃飯,不會像有的孩子需要爺爺奶奶追著后面喂飯。不能吃飯時玩玩具,也不能玩玩具時又看電視,一次只能做一件事,這樣孩子的專注力就強。一般億億玩玩具,看書能持續很長時間,以后就不用為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傷神!
三.不斷催促,越催越慢
在孩子磨嘰的時候,無論誰都會催,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適度讓孩子增加緊迫感是可以的,因為孩子在六歲以前,缺乏對時間的認知,需要家長適當的提醒和引導。
但是這種緊迫感不能過度,孩子是孩子,他們的思維跟大人是不一樣的,不能以大人的思維來對待孩子。
在孩子做一件事時,不要催促他趕緊做下一件事,甚至用更多事情來讓他快一點,這樣會使孩子分散注意力,甚至在緊張之下反而不知道做什么了。
連大人都不喜歡在自己專心做一件事的時候,有人在耳邊催“快點快點......”更別說孩子了。
?
為何催孩子會越催越慢?
孩子在能夠處理自己的事情時,當父母強加管理,孩子就會更多地去思考如何才能變成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他會用更久的時間去摸索自我內心的感受,到底是該聽父母的,還是只做我自己。
孩子會把“快”歸結為是父母的,“慢”是我的。
于是,對自我意識較強的孩子會認為,我就應該就是做我的,“慢”才是屬于我,你們的“快”我跟不上。
孩子的“慢”被您的“快”入侵了,他開始迷失自我,做事越來越拖拉,孩子開始反感父母,開始與家長抗爭,開始咬著嘴唇氣鼓鼓的與您頂嘴,甚至用那純真的眼睛開始瞪著你。
不如換一個思路:發現孩子做某件事情的速度比較快時,就表揚。比如說,發現兒子今天吃飯速度比較快,就鼓勵“兒子,你看你今天吃飯速度真快,而且一粒米都沒有掉地上。媽媽為你感到高興!”
一般的孩子都較為看重來自外界的承認或認同,表揚和鼓勵,相比于批評和指責,能更有效地激發孩子的積極動機。
孩子受到的表揚越多,對自己的期望也就越高,做事就不會拖拉。
四.?包辦孩子該做的事情
孩子早晨起床磨蹭,家長急得又是嚷嚷、又是親自給孩子系扣子。
嫌孩子吃飯慢,媽媽就把飯碗拿過來喂孩子;
嫌孩子洗臉耽誤時間,媽媽就幫孩子洗;
嫌孩子書包整理慢,媽媽就天天幫孩子整理。
家長這些做法正是促成了孩子做事拖拉,孩子會覺得,磨蹭點也沒關系,有爸爸媽媽呢。這樣時間長了以后,孩子會漸漸養成更加磨蹭的習慣,他的惰性也會越來越強,他的依賴性也會越來越大。因為孩子知道,吃飯、穿衣、洗漱、整理等等事情,自己不去做也沒關系,反正爸爸媽媽會幫他們做的。
家長不能事事為孩子包辦代替,而是要幫助孩子學會掌握方法和技巧。
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做事慢、做不好就心急火燎地把孩子該做的事給都做了,這樣等于剝奪了孩子練習、成長的機會,使孩子的動手能力越來越弱,陷入速度越來越慢的惡性循環中。
家長平時要多觀察孩子在做什么事情時比較慢,用愛心和耐心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和技巧,并刻意地去練習。有時候孩子做事慢是因為分心,這種情況可以溫和地提醒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做完手上的再做下一件哦。”
五.舍不得讓孩子承受拖拉帶來的后果
我的一個女學生做事很磨嘰,早上起床加吃飯要花一個小時,不管爸媽怎么催,她永遠就是那個速度,她媽媽時常跟我訴說如何是好。我就跟她說,下次不用叫她起床也不用催,只在事先跟她說好:“從明天開始媽媽不會叫你起床,也不會催你洗漱,你上學遲到自己負責,如果老師懲罰,自己承擔!”這樣一實施,后面根本就不用催。她每天自己乖乖起床,按時到校,以前一個小時的做的事現在半小時就完成了。
有時候父母需要狠下心來讓孩子自己承受磨蹭帶來的后果,這樣比你說百遍都管用!
讓孩子親身體驗一次上學遲到的后果,挨了老師批評,下次自然會改正,孩子不想讓老師批評,當你下次告訴他來不及時,他自己反而會催促家長快點。開始執行時父母會感到煎熬,要告訴自己沒關系,頂多就是丟人,頂多就是讓老師罵幾句。
當孩子向父母提出要求時,比如孩子想去超市,你要跟她說趕緊寫作業,做完了就可以帶你去。孩子總能很快做完作業。想要看一會電視,那就做完作業再看......
這樣時間一長,孩子會給自己做計劃,每天幾點回來做作業,然后做點別的什么事情。這樣家里就會變得和諧起來。
所以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把孩子自我內在驅動激發出來,慢慢孩子會很順利調整過來。
六.對孩子過分指責,不懂得孩子的節奏
有個小男孩這樣說:我害怕回家,媽媽的要求太多了,我還沒進家呢,她就問我作業多不多,做完了沒有。我剛坐桌子跟前,她又說我,手那么臟,怎么不知道洗一洗呢?我去洗手,她又說我,衣服上全是土,怎么也不知道換一下呀?你的屋子亂得都進不了人了,快點收拾一下……我的耳朵里全是媽媽不滿意的聲音,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做哪件事情了。
對大人來說,先做什么事,再做什么事,在腦海中是有一定規劃的,可是孩子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需要父母的引導和指點。
父母注意的點和孩子所關注的是不同的,對孩子來說,他可能關注的就是當前正在做的事情,如趕緊做作業。父母會看到更多方面,如衣服臟了需要換了,進屋要洗手了,房間需要整理了等。
父母在督促孩子的時候,其實已經完全擾亂了孩子的注意力,并且同時給孩子下了好幾道指令,結果呢,孩子的思維完全混亂了,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么了。我們不能把孩子當成大人,要學會用孩子的思維對待孩子。
父母要懂得孩子的節奏,耐心多一點,煩惱少一點!
孩子學會穿衣服時,看著他一點一點地穿上,您卻說他太磨蹭,于是您三下兩下就幫孩子穿好了。孩子學用筷子吃飯時,慢吞吞的甚至還拿不好筷子,您著急怕飯涼了,拿起了勺子將飯菜往孩子嘴里塞。
作為家長,您把成年人的做事速度與方法安插在了孩子的身上,您的孩子如何承受得了!
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慢慢來,在孩子能力的范圍之內慢慢來,凡事熟能生巧。做任何事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父母不能要求孩子事先沒有絲毫練習而突然到某一天頓悟,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億億在小時候沒有學會爬之前,我從不會教他走路。直到他很會爬,我才慢慢教他走。億億16個月才學會走路,很多同齡人都是一歲會走路,他們的父母都以此為榮。其實早點會走路并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反而是越晚會走越聰明。
?
要幫孩子找到屬于他們自己的生活節奏,牢記不隨意把孩子跟他人做比。可以鼓勵孩子自我比較,即縱向比,但不要橫向比。每個孩子天賦不同起點不同,有的孩子做事風風火火,有的孩子做事慢慢悠悠……這是孩子的天性,不必勉強,讓孩子慢慢來,是父母的智慧!
?
六.父母的榜樣
家長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一些家長自身做事不遵守時間規則,也在無形中影響了孩子的行為習慣。
有的父母自己做起事情來經常拖拖拉拉、不講效率,本來可以很快做完的事情要拖很長的時間,本來應當提前做完的事情也要拖到最后一刻。家長這種做事慢吞吞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時間長了,孩子也會養成辦事拖沓、磨磨蹭蹭的不良習慣。
?
因而,要幫助孩子糾正做事拖拉的毛病,首先家長們要從自身的家庭教育方式上找原因,在家庭生活中,要以身作則,自身一定不要有做事拖拉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良好的教育環境。
?
七.其他
不恰當的獎勵
父母為了鼓勵孩子做事不拖拉,用過多的物質獎勵誤導孩子,把原本屬于孩子分內的責任,變成額外的、跟孩子無關的事情。這樣孩子會把學習做事當作不是自己本分的事,而是為了獲得獎勵。當獎勵不再吸引他時,就會放棄不去努力做自己該做的事。
不恰當的貼標簽
父母不能當孩子沒有做好一件事時,就說他笨,就說他不如某某同學。過早地給孩子貼上不恰當的標簽,勢必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其實每個人內心都追求上進,只是有些需要自己努力做的事被父母幫忙做了,失去了鍛煉的機會;有些因為一開始沒做好被父母批評打壓而失去信心。
作為父母要懂得接納孩子,千萬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這樣容易讓孩子怯于做決定,變得拖延。
不恰當的談判
父母總跟孩子用“你如果……,我就……”“你如果不……,我就不……”的句式說話。這種句式很容易帶給孩子負面情緒,且無法讓外部規矩很好地內化,不利于養成一個穩定的、有條理性的習慣。
最好的方法就是與孩子事先商定好規則,孩子執行過程中及時鼓勵,孩子磨蹭時適時提醒,但是若孩子做不到,或者擔心孩子做不好,父母要盡量控制自己,避免干擾孩子,試著讓孩子獨自承擔未做到/沒做好的自然后果即可。
別同時對孩子提兩個以上的要求,要求太多只會讓孩子迷茫而不知所措。
不恰當的管教方式
歸亞蕾曾經說,她最感謝婆婆的地方是,她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婆婆從來不插手。家庭中如果父母雙方在管教方式上意見不一致,孩子就不知所措不知道聽誰的。
我的一個學生,上初一了還不會握筷子,我從中了解到原因是,他的奶奶和爸爸媽媽教他拿筷子的方法不一樣,他一會兒這樣拿,一會兒那樣拿,以至于現在筷子都拿不好。
每個家庭里一定要要有一個主心骨,像我只管孩子學習,孩子的行為愛好都是先生管,孩子有時候犯錯都是先生教導,我只顧做自己的事情。這樣孩子就知道,犯錯了爸爸會懲罰罵的,學習沒學好,媽媽會不高興的。
家庭中管教分工明確,孩子主觀上就不會混亂,知道什么事該聽誰的。
育兒不易,有時候掌握正確的方法會輕松很多。我在整理稿件的過程中也覺悟到自己平時做的不對的地方,有時候我對兒子還是寵愛了點,比如上個星期兒子感冒了不能吃甜食,他偷吃了一塊巧克力,我看到了沒有狠心及時制止,結果咳嗽更嚴重了,有時候仁慈不是好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