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博星教育108將講師朱老師課堂,這里是朱老師第1323天早安問候。
自打孩子開始上學讀書,媽媽就和“孩子的學習”打上交道。
不管職場,還是家里,孩子的學習,永遠都是排在最前面的頭等大事。
然而,不少媽媽發現,自己管得越多,孩子學習的效果越差。
就連母子關系,還會因為雙方意見不合而變得緊張痛苦。
社會心理學家埃里希·弗羅姆說:
“大多數母親有能力給‘乳汁’,卻很少有母親有能力給‘蜂蜜’。”
在孩子學習上,“乳汁”是媽媽的關心和愛,“蜂蜜”則是幫助孩子順利成長的營養。
單憑關愛,很難真正把孩子培養成才。
更重要的,是正確的教育方法。
如果孩子學習上出現這三種心理問題,一定跟媽媽的教育方式有關。
1.孩子不專注是媽媽打擾出來的。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有一個著名的專注力實驗。
邀請40組1~1.5歲的孩子和家長,分別給他們戴上眼球追蹤器,看看不同情境下孩子的專注力情況。
實驗發現,當父母參與到孩子的玩耍時,大部分的孩子變得心不在焉,習慣看向別的地方,如果被打擾的次數多,孩子就很難專心玩手里的玩具。
而獨自玩耍時,孩子專注力更強。
可見,父母過分參與,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發展。
2.孩子磨蹭,是媽媽催出來的。
育兒書暢銷作者大J說,家長一味地埋怨、催促、包辦代替,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假拖拉”變成“真磨蹭”。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孩子的時間觀念和成人的不同,總是提醒他,催逼他,會打亂他的時間節奏感。
與此同時,家長的過分干涉,會引發孩子的“消極抵抗”,迫使孩子以拖拉來應對催逼。
甚至,還會養成孩子的依賴性。
3.笨孩子,都是媽媽罵出來的。
國際資深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說:
“來自父母的打擊,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它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扎在子女的心頭。”
孩子的自我否定、貶低,離不開父母的指責、批評和謾罵。
語言上的攻擊,成就不了孩子,反倒會拖累孩子的成長,尤其是智力的發展。
《父母的語言》一書指出,如果孩子聽到的語言交流都是刺耳的指責和恐嚇,他的大腦就會保持“高度警覺”,提防靠近過來的攻擊。
長時間出于這種“自我保護”狀態中,大腦會調動過多的精力防御未知的狀況上,導致大腦發育受損。
孩子不是天生愚笨,而是在父母長時間的語言攻擊下,形成了“我很笨”的心理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