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舞廳”往事
改編:? Albert? Xu
(1)
一首《漠河舞廳》,以舞廳里一位獨舞老人,和其在大火中失去的亡妻的故事……
一位叫“張德全”的老人,在1987年大興安嶺火災事故中失去妻子,此后他三十多年未娶,為了紀念愛跳舞的妻子,老人經常來舞廳獨舞。漠河舞廳背后,是小城34年的往事……
(2)
當年跳舞的人老了。如今暮年已至,
一部分人搬離漠河,一部分人選擇留下來。那是一家不起眼的半地下室,
坐落在漠河的商業區。
入冬之后,漠河的白晝越來越短。
下午4點左右,小城暮色四合,
地下室門匾上“舞廳”兩字的霓虹燈亮了起來。
從臺階下去鉆進室內,是一間約400平方米的長方形空間,室內光線暗淡,曖昧的粉紅色燈光撒落下來。
……一名1996年生的小伙子,從深圳飛到哈爾濱,又轉乘綠皮火車花了十幾個小時才來到漠河,只是為了“見一見真正的漠河舞廳。”
(3)
大火給人們留下了長達數十年的心理創傷,他們每晚都會反復夢到著火和躲火,“那是一輩子都無法忘的記憶。”
1987年5月6日,大興安嶺火災起火的日子。這天中午,漠河境內天氣突變,刮起了8級以上的西北風,兩處火場死灰復燃。在古蓮火場,龍卷風將火舌從地面卷上樹梢,火頭高達幾十米、上百米,火勢形成人力不可遏制之勢,把撲火隊伍逼回縣城。
? ? 天空籠罩在煙霧中,灰蒙蒙一片,
很快,人們察覺到不對勁。傍晚6點左右,馬景春和家人沖出了家門。煙霧遮天蔽日,大街上全是擁擠的逃難人流,哭聲喊聲汽車喇叭聲連成一片,仿佛世界末日來臨。風卷起漫天的小石子,砸在臉上生疼……逃難人群涌向了附近的河邊。有人跳進齊膝深的水里,躲過了一劫。
5月7日晚8時,從三個方向撲來的火頭同時會聚。漠河鎮內大樹被風連根拔起,民房騰起數十米高的火焰,濃煙遮天蔽日,火光照得滿城通紅,整個縣城一片火海。
? ? 漠河縣城,那些身邊熟悉鮮活的生命。那個下午和她打羽毛球的小姑娘一家三口全部被燒死;馬老師一家七口被燒死在地窖……持續了28天的大火將漠河縣城夷為平地,焦黑的土地上,只剩下突兀佇立的煙囪。
(4)
? ? 人們心靈和精神創傷的恢復,卻更為隱秘和漫長。很長的時間里,有人聽不得警報聲,有人戒了煙,還有人看到絆子垛,下意識想遠離。在這樣的背景下,漠河第一家私人承包的舞廳,“百樂舞廳”在1989年誕生了。
1992年馬景春16歲那年,她在漠河本地的幼師學校讀書,全班42個同學都是女生。每到寒暑假,她和同學們就像是“長在舞廳里一樣”,一大群青春漂亮的女孩子走進舞廳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為此她們常常獲得免單的優待。跳舞是幼師專業女孩們的強項,42個女同學互搭舞伴,一半人跳男角,一半人跳女角,馬景春的男步跳得最好,有時候她們還會跳“十六步”集體舞,“幾個女孩子聚在一起走花樣”,引來陣陣喝彩。
? 漠河冬天最冷能達到零下50℃,年紀大的舞友出行不便,李金寶開著他的7座私家車接送。他體諒他們,“月票才50塊,來回打車都要20塊了,老年人節約,舍不得。”
? ? 張玉梅(化名)很照顧李金寶的生意,她今年66歲,丈夫70歲,是群里最年長資深的舞友。他們上世紀70年代初來到漠河支邊,見證了漠河的半個世紀。年輕時,她喜歡跳舞,丈夫喜歡唱歌,張玉梅帶著丈夫入了交誼舞的“坑”,一跳就是三十多年。張玉梅說,就算不跳舞去舞廳坐著聽聽歌,心情也會變好。她有時感到孤單,身邊越來越多的同齡朋友和熟人退休后離開了漠河,更遠的去了海南,”漠河太冷了,不適合養老。”
“人是越來越少了。”張玉梅切身感受到。年輕人外出闖蕩不愿意回來,條件不錯的老人搬去南方,街上安靜冷清,來往的路人大多上了年紀。火災后的那些年,張玉梅有時在路上會看到臉部嚴重燒傷毀容的人……
(5)
李金寶決定把舞廳繼續開下去,最重要的是要為老人們保留一個舞池。至于以后舞廳具體會變成什么樣,他打算告知舞友們,和他們討論、商量。
2021年11月9日下午,李金寶在舞友群里發了一個通知:“今天晚上舞廳開門”,這是關了約半個月后,舞廳首次開張,沉寂多時的微信群活躍起來。
傍晚7點多,二十多個舞友拎著裝舞鞋的包如約而至,趕赴這場久違的舞會。室外溫度零下二十攝氏度,他們寒暄著坐在卡座上脫掉厚厚的棉鞋,換上皮鞋,幾位女士還鄭重其事地穿了長裙,每個人臉上戴著口罩,看不清表情。燈光音樂一起,他們旋入了舞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