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時候是1924年冬,窮困潦倒之際,瀕臨絕望的沈從文,開始向京城知名作家寫信,傾吐心聲。他給當時在北大任教的郁達夫寫了一封求助信。沈從文向郁達夫投寄的信,當時并沒有保存下來。
可在他當時寫作的其它文章中,錄下了一封這樣的求助函(《一封未曾付郵的信》)。信函的內容,也應當是向郁達夫傾吐的主要意思:
“A先生:在你看我信以前,我先在這里向你道歉,請原諒我!”他這樣描述自己的狀態:“一個人,平白無故向別一個陌生人寫出許多無味的話語,妨礙了別人正經事情;有時候,還得給人以不愉快,我知道,這是一樁很不對的行為。不過,我為了求生,除了這個似乎已無第二個途徑了!所以我不怕別人討嫌,依然寫了這信……”
“我很為難。因為我并不曾讀過什么書,不知道如何來說明我的為人以及對于先生的希望。我是一個失業人——不,我并不失業,我簡直是無業人!我無家,我是浪人——我在十三歲以前就成了一個無家可歸的人了。”
02
“過去的六年,我只是這里那里無目的地流浪。我坐在這不可收拾的破爛命運之舟上,竟想不出辦法去找一個一年以上的固定生活。我成了一張小而無根的浮萍,風是如何吹——風的去處,便是我的去處。湖南,四川,到處飄,我如今竟又飄到這死沉沉的沙漠北京了。”
不僅生活,“一個陌生人,在這茫茫人海中,更何處去尋找同情與愛?”他希望能尋覓到文學創作上的知音,得到鼓勵與支持,同情與關愛。
因為面對的是作家,沈從文專門寫道:“我以為‘能用筆寫他心、同情于不幸者的人,不會拒絕這樣一個小孩子’,這愚陋可笑的見解,增加了我執筆的勇氣。”
可他同時又不敢抱多大希望,“先生對這事,若是懶于去理會,我覺得并無什么要緊。我希望能夠像在夏天大雨中,見到一個大水泡為第二個雨點破滅了一般的不措意……”
03
幾位收信的作家中,唯獨郁達夫給了沈從文回應——郁達夫接到信后,頂著鵝毛大雪去“窄而霉小齋”會見了向他求助卻素不相識的文學青年,親自看望了他,并把自戴的淡灰色羊毛圍巾送給他——一條冬天不可或缺的圍巾,還請他吃了一頓飯。
吃完飯后,郁達夫拿出五塊錢結賬,飯錢一共是一塊七毛多,找零的數額,郁達夫全部給了沈從文,沈從文拿著錢,回到家中,感激得大哭起來。
漂母一哺救了韓信,達夫一飯也助了從文,這無疑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極其蒼涼而又溫暖的一道風景。
事隔半個世紀,郁達夫的侄女郁風拜見沈從文時,沈從文依舊對這一塊七毛錢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