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國時,一些隱者嘲笑孔子一心濟世,歸于徒然。這些隱士都是“欲潔其身”者,早期道家在遁世之后,還為他們的生活方式說出一套道理,比如楊朱。楊朱兩個基本思想,人人為己,輕物重生。這和墨子的“兼愛”正好相反。在【莊子】書中,稱頌“無用之用”,無用乃是全身之道,正是無用,證明他的大用。道家思想的三個階段也就是楊朱,老子,莊子三個部分,道家哲學的出發(fā)點是保全生命,避免損害生命。人若不能從一個更高的觀點看世界,就無法達到無我。道家思想即是從私---即有我---出發(fā)的,在后來的發(fā)展中,“私”被倒過來,被否定了。
管仲射小白畫像石,東漢,山東嘉祥武氏祠
道作為萬物本原,無從命名,我們稱道為道,和我們稱一張桌子為桌子是不同的,不是因為有某些可以名狀的屬性,這個字只是一個指稱,它是“無名之名”,它是一切起源的起源。無名,天地之始。任何事物,自一開始出現(xiàn)就是一個存在物,萬有便是由此而來。萬有意味著首先必須存在。有是一,二和三則是“多’的開始。
【莊子.天下】里說太一即道,決定萬物的法則是不變的,這是老子歸納的自然法則。任何一種活動前進的極限還看客觀的情況。道家最關(guān)心的是人怎樣才能全生,知止所以不殆,矯揉造作就是自然的對立面,人的活動必須順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