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曾說:“在我的中學時代,什么東西真正提高了我的語文水平,使我在后來的寫作生涯中受益無窮。我發現是兩樣東西,一是讀課外書的愛好,二是寫日記的習慣”。
相比大師,我只是個寫作新手,但我的語文水平和寫作基礎,想想的確得益于這兩樣。
讀課外書的愛好
我父親是名教師,當年教高三語文,家里物資雖缺乏,依然風雨無阻地為我們幾個孩子訂閱了各種書刊報紙,如《中小學生作文》《作文成功之路》《中國少年報》《南方日報》等等。
印象里,父親并沒有強迫我們一定要全部讀完或者要寫什么讀后感,他只告訴你想寫好作文,這里就有可參考的資源。
倒是母親,看到那些書刊嶄新擱置在那里時,會嘀咕幾句,每個月都花錢訂這些,結果沒人看,糟蹋錢。
現在想起來,他們倆真是神配合。一個負責提供資源,一個負責提供鞭策。
我確實沒做到每期必讀。
不過,有個雜志,我做到了。只要發現封面沒見過,我就像發現大陸一樣,偷偷摸摸地拿起它,躲起來翻閱,那就是《家庭》。現在回頭看這段經歷,不由地想,或許正是它的包羅萬象,打開我對眾生百態的第一感知。
還有一個榜樣的影響。
姐姐是個學霸,成績優異,酷愛讀書,家里不少漫畫書故事書名著就是她買的。我就跟著她,按照這自己的興趣,一本本地讀。
于是,在這么一個環境中我還是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一個受益終身的習慣。
寫日記的習慣
讀是寫的開始。
四年級的某一天,我把A4紙逐張裁剪成8等份,用訂書機把它們訂制起來,就做成第一本日記本。這么小的日記本,我每天只寫一句話,一件事。
時隔多年,唯一記得的是:“今天,我家里有了一臺電視機。”
后來,開始用學校的獎品——硬本抄寫日記。就我這性格,日記里肯定有寫母親怎么打了自己,那本封面是橙色的日記本沒有保留下來,不知道是怎么丟失的。
上了初中后,記錄慢慢成熟了,能寫滿一頁,事情有細節,感悟也穿插一二。按學期或年份來,到大學畢業,日記本已超過10本。
說到寫日記,想起表弟,他是一個將日記的“日”字做到極致的人。不間斷,每天寫,寫了十多年,日記本壘得高高地,看著它們,不得不相信日子是可以丈量的。想想,以后他寫回憶錄不愁素材,真實性也高。
翻看之前的日記,有的是流水賬,有的是主題寫作,有的是情緒抒發,有的是讀書筆記,思維局限、文辭粗淺、絮絮叨叨,拿不上臺面。
那,這些到底給我帶來什么呢?
現在回看,那是一個看得見進步的旅程。
首先,它給我和自己相處的空間。寫,一開始是件私密的事情。有些話沒人分享,有些事沒人分擔,我可以跟假想的自己對話,我手寫我心,放松自在。
其次,它為我留下可回溯的痕跡。那個年代,沒有相機、沒有電腦、沒有網絡,只能靠實物或文字來承載記憶。沒有記錄就沒有發生,感謝那提筆記錄的每一刻。
第三,它讓我開始嘗試寫作。就如高考后,嘗試第一個中長篇故事創作。
當年頂樓沒有空調。風扇開到最大檔,出來的風與機器本身的發熱,怏怏地打了個平手。地板鋪著塊狀連接而成的竹席,我趴在上面唰唰手寫小說。身底的竹席逐漸升溫,我滾到地板上,直接蹭瓷磚那份瞬間的涼意,想著黏糊了再換一地。結果,直到雙臂因撐地過長,導致肩膀脖子酸疼,不得不活動“哎呀呀”爬起來時,才發現所趴之地一片汗漬油膩。就這樣17天下來,脖子酸疼卡殼了好長時間,記得那時爸媽不禁笑話:“讀書這么努力,那就不得了了。”
到了大學,嘗試短篇小說創作。到了社會,嘗試公文和主題寫作。
最后,它提高我邏輯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這些是一個演講人要具備的基礎,感謝寫打下的薄薄基礎。好習慣越早養成越牢固,受益也將越多越深刻。
到記憶里游蕩一圈,看到那時候的自己,感覺有些奇妙。
回看時,時間走得快,一下子就長成了現在的模樣,當時應該是無從得知的。
原來,認真走過的每一步,都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