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比岡湖效應,社會心理學的一個詞,指人總覺得什么都高出平均水平的一種心理,簡單說就是經常會高估自己,低估別人。
想想確實是這樣的,你覺得自己落后周圍人嗎,恐怕大部分都會覺得過的還不錯,中等水平吧,所以也就沒有了危機感,難以跨出舒適區。
記得幾年前看到新聞說北京平均工資是5000/月,姑且不論數據真假,當時大家閑聊,都覺自己掙得還可以(程序員),至少都在平均工資之上,我們過的還不錯,只有領導說了一句,你掙2w在北京都是墊底的,當時不理解,覺得領導掙的少不夠正能量,現在看來,是我們的認知水平有問題,過低的估計了別人,往往愛選擇“比下有余”,總想著有大量保安,小販等,可視想想在程序員的行業里,2w也就是中等水平,5000就覺得幸福,真是可笑。
說白了還是沒有正確的認知自己的位置,我們往往都喜歡“比下有余”,比你水平高很多的人往往跟你不是一個圈子,就像你不會看到馬云就覺得自己需要努力一樣;再有就是只比自己周圍,考試60分得了第一,大部分人恐怕會很高興吧,而忽略了才得60分;最后,想想二八法則,20%的人占了80%資源,你超過平均水平依然是落后的,什么時候進入那20%,才算不落后,有些行業,甚至1%的人占99%資源,你只有進入那1%才不算落后。
弄清了這些,仔細想想,還會覺得自己處于平均水平之上嗎,平均水平之上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