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這只是一個話題。
我們賴以生存的東西,是外在的物質;我們賴以生活的精神,是內在的經驗。可能我描述的不是很準確,但是人類確實是以“存在”為前提來謀求必備的物質,先存而后活。“活”得有講究,標準在于自己內心的滿足感。
這樣看來,我們的學習、工作,無非就是在生存和生活中交融,難以究查其生而在的意義。在我們能夠保證滿足內心并可以生存的情況下,工作對于我們是不是可有可無?小的時候,總是羨慕大人可以不寫作業,可以什么都不擔憂的干著自己想干的事;長大后,干一項工作時間久了也總想著能不能干點其他對生存有貢獻,并又有趣的事情。理性地看待這種情況,無非是生存和生活的平衡,被內心的滿足感打破了,不滿足于存而困活,或者是活而固存。重走青春終究是小說編劇,它的代價不像是理性的責任人所作所為。
有時候忙忙碌碌的一天并不會讓自己感到充足,可能只是在經驗上判斷這樣的一天比較充實,但是缺少了一點精神上的滿足。比如說你在這一天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可能是幫助別人克服了一個難題,也可能是在一個項目里發揮了至關重要地作用,卻也會感覺到做這些事是順理成章,對自己沒有一點內心的渴求希望這樣做,按部就班地把生活的空間強加給生存,不該是一個智者的價值重復實現這么簡單,我們應該在這之外追求人生哲學領域需要滿足人內心的獲得感。
年輕者氣盛,所以能夠完成很多有價值的事,但也只能夠局限于當時。雖然有的事業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獲得成效,但是人在脫離這件事之外還有哪些生存的物質賦予“生”、“活”的額外內心需求?個人認為,它就像物質逼迫生存一樣,是這個人生在這一輩子必須解決的一件天大的事。
一個農民,總是會做多種苦工。就像一個領導人,經歷過各個崗位的錘煉。這些外在的表現,只能解決檔次問題,卻無法反映內心的品味及人生的價值觀念。誰說寡言的農民老者沒有看破紅塵的呢?低階層群體中從來不缺少高境界的人,物質的量少且貧乏與內心的滿足沒有關系,因為農民往往在精神上追求的少,比如虛榮。
費了這么多口舌就是想問,人在掙得工資能夠滿足需求之后還能干些什么?沒有現實的追求逼迫,如何去解決人生的迷茫?如何探求人生的意義?一個只滿足溫飽的農民突然變成了暴發戶,他會去賣弄財富?沉默的農民是不會的。在沒有對新奇社會存在融入妄想的情況下,難道只能坐在村前的老樹底下發呆么?疑附仙風道骨,實乃生之憾事~~~
摘老樹畫畫一幅畫